地球物理学专业电子白皮书

发布人:段建军

  1 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数理基础、熟知地球物理核心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提出并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学的科学与实践问题、拥有广阔的国际地球科学视野的杰出本科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系统地理解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从事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设计和开发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独立获取知识、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球物理与地质构造的有机结合,聚焦地学前沿进展,培养学生利用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去综合解决地球科学的重大问题、在国家重大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杰出本科人才。

 

  3 培养规格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4年。

 

  4 课程体系

  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学院已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这为高质量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早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地质学地球物理方向的良好基础和经验传承,结合学科融合优势,在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以德育为先,坚持文化学习与品德修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的思路,目前已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与评估、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多角度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以夯实数理基础、提升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维、注重学科融合为基本出发点,以“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通过大一大二导师制、大三科研训练和大四毕业论文,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团队参与科研活动,迅速了解专业前沿,完成特色鲜明的地球物理本科专业教育。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4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优秀人才4人,建成多方向科教融合的优势团队。围绕着“研究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通过“外引进、内培养”的方式,建设了一支知识结构健全、年龄层次合理、发展潜力巨大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外示范、内修身的方式,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立了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对地观测和地球动力学等教学团队,全部由教授任教学团队负责人,相关课程实现同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备课、同步教学,高标准、高质量地保证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针对核心专业课程施行平行开课,从小同行角度强引领、树榜样,确保课程教学效果。

 

  6 教学条件

  组建了交叉融合的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大综合科研团队、五大测试支撑系统、六大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的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平台和基地;形成了院士引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开始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培养视野宽广、特色鲜明和创新思维的新型地球科学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突出学科融合特色,除了让学生参加地质学专业的野外认知实习和填图实习之外,还设置了《综合地球物理野外实习》课程、提高实践教学分与学时、新建多个野外实训基地、推进课程短期野外实践教学等举措。现已新建海原断裂地球物理综合实习基地、合作建设粤北(连州及其邻区)地质综合实习基地,编写出版《中山大学地球物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等,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国地球物理创新杯竞赛中获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