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简介

前  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的前身为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室,其历史可追溯至广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物系标本室。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大学时,博物系标本馆随之并入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馆。1929年,陈列馆已拥有中外矿物、岩石、化石标本2000多件,至1937年各种藏品已达万余件。抗战期间,陈列馆藏品随大学迁徙辗转大多散失,又于1952年划转至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中山大学复办地质学系时重新建设了地质矿物陈列室,至1991年发展为地质矿物陈列馆。2004年八十周年校庆期间,陈列馆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经改造扩容,进一步充实馆藏,被《广东省博物馆志》收录。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地质矿物陈列馆被认定为对外开放展示单位。2020年8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迁至珠海校区,经大力扩充完善,地质矿物博物馆在海琴4号大楼再展新颜,于2022年初入选“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地质矿物博物馆藏品涵盖矿物、岩石、珠宝、玉石、构造、矿产、动植物化石等,更有来自南极、甚至天外的珍贵标本。现有展区面积超800平方米,设有矿物岩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硅化木、大化石、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国地震台网实时监测大屏等陈列展示区,展出馆藏中的2000余件精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院系师生员工数十年野外辛勤采集和个人捐献,离不开热心校友和社会业界的慷慨捐赠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正是各方面的爱心热心与关怀帮助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丰富馆藏和展馆新颜,使博物馆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地球科学知识科普基地。

博采物华演绎乾坤万象,弘扬传统培育国之栋梁。地质矿物博物馆将秉承中山大学百年地科优良传统,坚持服务教学科研、培育地学英才、致力公众科普的建馆宗旨,力争建设成为馆藏丰富、布局科学、展馆雅致、运行高效的地球科学专业博物馆。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二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