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我院本科生李文萱在Precambrian Research上发表学术论文
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研究地球板块汇聚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孔兹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一条20-19亿年前形成的近东西向展布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前人的研究获得了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解析、沉积历史和变质作用演化,总体上建立了其沉积-埋深-碰撞-伸展演化历史,但是缺乏与早期俯冲相关的、同碰撞的和碰撞后的岩浆作用研究,这就导致我们在认识造山带演化中缺失了对其岩浆演化的重要制约。
为了限定孔兹岩带的变质-变形-岩浆演化历史,我院18级本科生李文萱和在其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尹常青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寿发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前寒武课题组张健教授和钱加慧、高彭副教授的指导下,以孔兹岩带西段千里山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岩浆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20.6亿年前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下幔源岩浆底侵导致硅铝质地壳中钙碱性物质的部分熔融,19.5 亿年前的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高温高压环境下晚太古表壳岩的部分熔融,19.2 Ga的I型花岗岩是碰撞后板片拆离、幔源岩浆上涌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该研究填补了孔兹岩带在20-19亿年前造山过程中岩浆演化研究缺失这一空白,对华北克拉通的拼合乃至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建提供新的制约。

李文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地质学专业本科生,获得第十五届“中大科技园杯”赢在中大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将于今年九月在滑铁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该论文以李文萱为第一作者,其指导老师尹常青教授为通讯作者于2022年01月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发表,其链接为:Li, W.X., Yin, C.Q.*, Lin, S.F., Li, W.J., Gao, P., Zhang, J., Qian, J.H., Qiao, H.Z., 2022.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subduction to collision of the Khondalite Belt in North China: Evidence from multiple magmatism in the Qianlishan Complex. Precambrian Research 368, 106471.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1.106471.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