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大学到“大山中学”——新时代青年支教生活与成长故事

发布人:黄荣 编辑:曾吴浩、徐聪明、李芷汀

背景:根据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工作要求,中山大学每年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地区支教,致力于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2022年10月7日上午,我院邀请到本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物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徐述腾老师,分享了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小镇少年,如何经历一个一个的挑战,化解成长中的困难,到选择考研和支教的故事。在课程中,他鼓励同学们做好规划,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用奉献和奋斗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本次讲座是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安排之一,张照老师、王玉琨老师、梁秋芸老师出席,地科院22、21、20级本科生全部参加。

       张照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山大学支教团的基本情况。她特别指出,以韦慧晓师姐为代表的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不仅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努力,同时也开展了诸多的社会工作,协助学校争取各种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学院优秀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们,积极投身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而支教的工作也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表现突出。

       徐述腾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了他的成长心路历程。他首先分享了大学生活中最为难忘的三段记忆:“小镇青年”、“英语分级考试”和“自我救赎”。这三段经历对于徐老师的成长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选择支教埋下伏笔。而他的成长故事,也激励着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不懈追逐自己的梦想。

       随后,徐述腾老师以“从中山大学到大山中学”为题,以 “支教三问”为主线为与会同学讲述了他难忘的支教岁月。

 

1.“为什么去支教?”

       提起为什么去支教,徐老师说当他看到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招募的消息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中学时代学校里的三位支教老师,虽然那时腼腆的他跟支教老师鲜有接触,但是支教这颗种子就这样被埋在了他的心底。当他某天意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为一名研究生,可以为西部山区的孩子们去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心底支教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他觉得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做了,于是他就怀着想为西部山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的质朴心愿报名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

 

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2.“去支教能做些什么?”

       思想的引导者 徐老师意外的成为了支教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同时也担任了支教中学的校团委书记,帮助学校处理团委的各项事务。他不仅教授学生们的政治课,更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世。一次次家访,一项项活动,无不凝聚着他和支教团成员的心血和努力。

 

徐述腾老师的政治课堂

 

徐述腾老师跟队友承担鲁史中学校团委工作

(左一:陶慧,我院15级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第18届支教团成员)

 

       教育的助学者 徐老师所在的支教团队努力寻找帮助学生们的途径。一份资助,一个心愿,一副眼镜,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蕴藏着支教团老师们设身处地急人所急的深切情谊,更是支教团老师努力奋斗,为山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体现。除了课程教育,支教团团员的言传身教,化为一颗心温暖一颗心的感动、一颗心引导一颗心的执着。

 

徐老师为学生们发放一对一助学金

徐老师发起第一届“博研·光明行动”为鲁史中学学生免费配镜

 

       前路的勘探者 徐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经历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旅程。他四处奔走,筹集了十万元的资金,带着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来到了“南天一柱”——中山大学。徐老师在那些尚且年幼的孩子们心里播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为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天地点燃了希望。

 

徐述腾老师发起第一届“博研·青翼计划”带领山区优秀学子来到中山大学

 

       梦想的引路者 当学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进步时,徐老师会带着他们前往自己的“百宝箱”,让他们自己挑选一份想要的礼物作为奖励。支教团也积极地与社会爱心团体沟通交流,将远方人们带着善意所捐赠的礼物都完完整整地送到了学生们的手里。

       在家访中,徐老师驾着他借来的摩托车,载着他的小向导,行走在大山的崎岖山路里。一家家、一户户地走访,不仅摸查了解了学生们的基本情况,更给学生的家庭带去温暖的问候。在他的单反相机里,是他所走访的各个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很多老人是第一次拍摄彩色照片,这让徐老师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要洒下希望的种子,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幸福生活。

 

同学们的回家路也是徐老师的家访路

 

3.“去支教收获了什么?

       谈起支教的收获,徐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几份他在每年教师节收到的学生祝福。他欣慰地告诉同学们,支教这一年是他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因为他就像是在鲁史中学土地上种下了一颗颗种子,而今看到自己五六年前种下的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然后飞向远方,成长成才,这份幸福与满足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换来的。

       徐老师借用了高松校长的一句话表达了对地科学子的殷切希望,他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学习中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积极主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他的谦逊和努力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伟大时代所有建设者的共同特征——奉献与担当,这也让在座的同学,油然起敬,深受感动。

       团委书记王玉琨对徐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院学生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全体同学能从中获取经验,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奋力奔跑,不懈成长。

 

 

文字 : 曾吴浩、徐聪明、李芷汀

图片 : 徐述腾

校稿 : 徐述腾

初审 : 黄荣

审核 : 张照

审核发布 : 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