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我院举行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结题答辩会

发布人:黄荣 编辑:郝艳

       根据《教务部关于开展中山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教务〔2022〕498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2年12月6日组织开展了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答辩评审会。会议采取项目答辩、报告评审及评委质询等形式完成,2022年所有立项项目全部参加结题答辩。会议由郑文俊副院长主持,曹建劲、廖杰、成谷、钱鑫、李志刚5位老师担任评委。

       会上,通过6分钟的项目陈述和4分钟的评委提问,每个项目组全面汇报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内容。评委老师在各组汇报后对各项目汇报情况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围绕项目的创新性、实验数据可信度、方案可行性、选题价值及后期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提问,给予了同学们指导性的建议。郑文俊副院长也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创新训练项目的锻炼,进一步提升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学业上、在科研上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经评审,全部项目均顺利通过结,其中5个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以下就优秀的结题项目对其鲜明的特色和创新点展开介绍:

       项目名称:《热损伤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定量表征》

       项目级别:国家级;项目负责人:朱苗苗,项目成员:陈垚、古君怡

       指导老师:孟范宝

       本项目已完成花岗岩样品的选定并制样、XRD测试(以获取岩样的矿物组成及含量)、温度作用下岩样微观实验及二维图像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微观变形定量表征、热损伤后岩样宏观力学行为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内容。通过微观实验得到所选取岩样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产生天然裂隙闭合、新裂隙诱发生成及新诱发裂隙扩展三种行为,并通过实时拍摄岩石薄片中裂隙发展情况及图像互相关技术对变形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微观实验结果进行宏观单轴压缩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宏观单轴压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岩样在峰值强度、杨氏模量、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前后变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并通过宏观和微观实验所得结果综合分析其机理。此外,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项目组完成并申请了一项通过改进微观实验仪器装置从而使其能用于观察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岩石相互作用研究的发明专利。

       项目名称:《完全类质同象系列非端元组分的晶体结构计算及数据库建立》

       项目级别:校级;项目负责人:赵嘉良,项目成员:舒小将、曾玮昱、杨莉

       指导老师:刘善琪

       类质同象在矿物中十分普遍,类质同象的研究能够定量的反应成分变化对矿物的结构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但是,现有的晶体结构数据库未给出大多数完全类质同象系列非端元组分的晶体结构。目前,本项目组已通过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钙铁辉石-透辉石、黄铁矿-方硫镍矿、菱镁矿-菱铁矿、硫复铁矿-辉镍矿、闪锌矿-方硫镉矿、铁橄榄石-镁橄榄石、硫钴矿-辉镍矿等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晶体结构,并且建立了晶体结构数据库与查询网站。可以在网站中查询每个系列的不同组分的晶体结构数据及结构图,下载已经优化完成、可直接用于矿物物理化学性质计算的晶体结构CIF文件。

       项目名称:《如何高效发挥自媒体在战略性关键金属科普中的作用》

       项目级别:校级;项目负责人:岳栩彬,项目成员:安施绮、林清,余明果,马菁蔚

       指导老师:洪涛

       本项目以国家紧缺的战略性关键金属——锂、铍为重点研究对象,聚焦网络目前已有的相关科普视频号和科普公众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既通过对读者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自媒体运用的使用偏好,又横向对比借鉴优秀科普自媒体,大数据收集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的流量数据等,总结分析如何高效发挥自媒体在关键金属中的运用形式和优势。同时,项目组用数据表格形式,系统性、总结性地讨论分析科普自媒体的运行与传播现状,以及不同自媒体平台的优势等,写成前期调研和问卷分析,最终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实现高效发挥自媒体在关键金属科普教育中的作用。最后,项目组在基于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在战略性关键金属科普平台上尝试创作了《“锂”清未来,“锂”解未来》,《原“铼”如此》《寻“铍”?用“铍”!》等科普文章,采用了“视频+图文”,生动有趣地讲述关键金属的“前生今世”,最终收获了上万的阅读量,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项目名称:《广东省连州市长寿现象与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关系研究》

       项目级别:校级;项目负责人:莫颖,项目成员:刘晏

       指导老师:沈文杰

       本项目前期利用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利用COOC软件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中期在广东省连州市,按照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采样密度要求进行土壤采样;并获得了连州市年鉴等资料。之后将采集的土壤进行送样分析,得到了连州市微量元素分布数据,并将获得的数据通过GIS和origin等作图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最后对做出来的图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会对当地长寿人口占比情况产生影响,缺硒对长寿人口的影响更大;土壤中其他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具有重合性,同时因为硒元素对重金属元素具有拮抗作用,因而重金属含量高、硒元素含量低的地区,长寿人口占比较低。

       项目名称:《基于深时地表模型分析古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的耦合关系》

       项目级别:校级;项目负责人:李雨珂,项目成员:陈秋蔚

       指导老师:师超凡

       本项目通过大量阅读化石群相关文献,结合fossilwork化石数据库,收集了Las Hoyas、Madygen、Solnhofen、Crato、Yanliao、Jehol和Myanmar Amber 八个时空分布跨度大的生物化石群的完整数据(包括分类群和食性两个指标);确定了每个生物群的营养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项目同时基于前人研究与课题组积累的全球气温、降水与高程重建数据,利用ArcGIS提取获得了化石群的环境数据。项目最后将环境指标和化石群进行了分组讨论,计算了不同分组物种数的变化量与标准差,对比分析了生物群营养结构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重建了七个典型中生代陆相化石群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提取并引入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对中生代而言,一定程度上的“中等强度降水”、“低温”、“低海拔”的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稳定和物种丰富度的提高。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