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9)│张珂:米士与中大地质学系

发布人:黄荣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张珂老师讲米士与中大地质学系的故事,感受米士与中大地质学科共同走过的短暂而难忘的岁月。

 

米士(Peter Misch,1909-1987),出生于德国柏林,著名的岩石和构造地质学家。1936-1941年期间在中大地质系任教。

1936年,米士离开德国,他的导师、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施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 1876-1966)将他介绍给时任中国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的朱家骅。朱家骅曾任中山大学地质学系主任,便介绍他到广州中山大学地质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两广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在那里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米士,据传这个名字是朱家骅给他取的。

图:米士画像

1936年秋季,米士来到中国广州,在中山大学地质学系任教。在广州期间,米士主讲“普通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实习”、“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实习”等4门课程。同年11月2日,何杰、米士两教授带领地质系三、四级学生赴石龙及樟木头一带开展地质实习;11月20日,米士又带领他们赴高要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考察。野外实习和考察期间,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每个野外露头,不明之处展开现场讨论,总是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图:中大地质系野外实习旧照

1938年10月,因日本侵略者从大亚湾登陆,攻占惠州等地,并轰炸广州,中山大学被迫西迁,于1939年2月抵达云南澄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米士一家也随中山大学迁至云南。当时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设在跨马村文昌宫,米士住在大门的阁楼上,他把自己的宿舍当作课堂,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对于愿意学习德语的学生,他也极具耐心地教导他们。

图:云南澄江办学旧址“层青阁”

在云南办学期间,米士认真备课、讲课,他主讲的课程有“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变质野外实习”。他非常重视课内、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实习。地质系的同学在米士的带领下,沿着抚仙湖开展数次考察地质,每次都有很大收获。他们经常爬上住地东边的山上,山地由早寒武世页岩组成,不仅有丰富的磷矿,还埋藏有地球早期的生物化石。后来,何春荪教授在《云南澄江东山磷矿地质》一文中说:“帽天山页岩系……含有一种低等生物化石……米士在同一层位上获有三叶虫化石。”这说明20世纪30年代,米士等教授已在帽天山发现过化石,也为1984年7月侯先光发现澄江动物群化石提供了线索。

在云南澄江中山大学任教期间,米士还经常应邀去昆明西南联大兼课,很受师生的欢迎。

图:1940年,理学院德国籍教授米士就住于文昌宫门楼上

1939年秋,滇南物价暴涨,师生生活日渐困难,中山大学于1940年7月从澄江迁至粤北坪石,米士则转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

米士在云南期间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到过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滇西南等地考察地层、地质构造,并提出花岗岩化的假说。他侧重研究云南大地构造与震旦纪地质,提出了两个至今仍在中国地质学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他还提出过“红层变质作用”(red-bed metamorphism)、“退变质作用”(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等概念,认识到滇西年轻的动力变质和阿尔卑斯型造山运动相似,并发表了相关的论著,例如《云南构造史》、《滇西晚二叠乐平统之发现》等。

米士不但指导学生独立承担地质填图工作,而且擅长激发学生和青年教师从事区域变质作用的研究,培养出大批从事变质岩和构造研究的杰出学者。他十分强调实践和野外工作,尽管他的一生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米士却乐观为怀,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是他战胜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力量源泉,也是留给后人的瑰宝,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米士为中国地质学培养出大批人才,如董申葆、郝诒纯、刘东生、马杏垣(温家宝总理的研究生导师)等院士都曾是米士的学生,他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图:1970年代的米士(右一)

 

史料来源:《中山大学澄江旧忆》、《中山大学地质学科九十周年志庆纪念文集》

 

图文讲述及校对:张珂

史料整理:黄荣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