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19)| 余文天:清明寄哀思—心有大爱的地质学家丘元禧教授

发布人:黄荣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1985级研究生校友、北京中城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余文天同志讲述恩师丘元禧教授的故事。

2024年3月25日,岁次甲辰,丁卯月,戊子日,序属仲春时节。木棉花已盛开有些日子,早开的花朵已落红在地,望着花落后一些空枝,不免让人有些感伤。

是日早晨六时,恩师丘元禧教授在广州因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3岁(虚龄)。让人慰心的是,在他走的那一刻,他的爱女陪伴在身边,目送他安详离世。次日下午,中山大学发出《讣告》沉痛悼念丘元禧教授。讣告简要概括了丘元禧教授一生,讣告发布后,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如澎湃新闻、新浪网、网易、今日头条、凤凰网、科学网等纷纷进行了报道,转载了讣告的内容。

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代表看望丘元禧教授

(图片选自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文章 )

考入清华地质,见证开国大典

恩师曾经说过,在青少年时期对探索太空颇有兴趣,报考大学时想学航空航天专业。194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也是恩师报考大学的一年,恩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各种矿产资源,而地矿人才却十分奇缺,由此,他自觉顺应国家的需要,把“上天”的梦想改为“入地”,转为报读地质专业,这一年他年仅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专业。这一年的10月1日,他非常幸运,亲身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他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后来回忆:“当年的天安门广场并非现在的模样,典礼那天,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划好的片区内。”恩师说到当年盛大的情景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那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日子(据《广州日报》的报道 )。1952年6月,恩师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专业毕业,从此开启他一生从事地质调查、教学和研究的生命历程

青年才俊 初露锋芒

恩师一生奉献地质事业,纵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工作;第二阶段是从长春调到广东工作。

第一阶段从1952年6月至1974年8月,共22年,以进修和教学为主,其中1952年6月至1956年9月,在长春地质学院担任助教。1956年10月至1958年8月,在南京大学地质系进修。1958年9月至1974年8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担任讲师。在这期间的1959年,恩师以第二作者在《地质学报》39卷2期发表了论文“浙西、皖南上奥陶系复理石建造的发现”,成为最早发现、系统描述和分析研究浙西皖南晚奥陶世复理石的地质学者之一,为后来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这一复理石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篇论文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是较高的。

恩师与广东有缘,他于1932年2月1日出生在广州,师母又是广东人,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1974年主动申请调回广东工作,从而开始了他在广东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二阶段。

踏遍青山,硕果累累

恩师曾在广东的三个单位任职,调回广东后的首个工作单位是广东地质学校,从1974年9月至1976年12月,担任该校讲师。第二个工作单位是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1977年1月至1981年2月,担任该单位工程师。在该单位工作期间,于1979年11月,作为第一作者编写了《广东省构造体系图说明书》(比例尺 1:500000),在广东省首次以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广东省的区域地质构造进行编图和分析,对指导城市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从这里开始,恩师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真正让恩师成为知名的构造地质学家是1981年3月调入中山大学地质学系工作及其退休以后的岁月。他于1983年3月晋升副教授,1986年6月晋升教授,曾任区域地质教研室主任,地矿部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炭部湘潭矿业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992年10月光荣退休。

恩师作为“五五”至“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含研究生)和项目合作成员,不畏艰辛,踏遍了粤、桂、湘和黔的青山,积累了珍贵且丰富的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也收集了前人完成的大量地质成果,通过分析、归纳、比较和总结,提出了许多新认识。从收集恩师的著作、教材、译作、获奖成果和论文可知(详见附件:丘元禧教授的著作、教材、译作、获奖及论文等成果名录),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教学、科研成果和著述丰厚的时段,称得上硕果累累。这些成果和著述也奠定他成为地质力学和华南地区区域构造研究名家的殊荣。

1981年3月至1992年10月,恩师出版著作1部、教材1部和译作(上下册)1部。所获奖项为“五五”至“八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80年代以来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研究,获省部级二、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篇。

丘元禧教授(照片中穿白色衫衣者)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

(照片由张珂教授提供)

桑榆不晚,红霞漫天  

恩师于1992年10月荣休后没有选择“躺平”,而是与时间赛跑,以惊人的毅力仍然深入研究,笔耕不辍,成果和著述相当丰厚。出版著作6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2篇(详见附件)。真可谓老当益壮,积极进取,老有所为,曾被中山大学授予“老有所为楷模”的光荣称号。

这些成果和著述在地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如由地质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12月出版发行的《雪峰山的构造性质与演化—一个陆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模式》(丘元禧,张渝昌,马文璞 等编著)一书。该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中山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当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地质学著作总共只有三本,而这本就在其列,可见其学术价值之高。该书是恩师和合作者在雪峰山区域实地开展长达七年地质工作,足迹踏遍了湘西北、黔东南及湘黔桂边境地区的雪峰山区域,在完成“七五”重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54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和前人研究成果,以翔实的资料证伪了国际地质权威许靖华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江南-雪峰古陆是一个来自华夏古陆区的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的论断,系统地论述了雪峰山地质构造,提出了创新认识,当时引起了地质界的轰动。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和郭令智分别作序,两位院土均高度评价了该书,认为该书是今后研究该区和华南区域构造的可供参考的重要学术论著。

2006年3月,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 比较·联系·前瞻》一书,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先生作序,马宗晋院士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该书,他认为该书“从比较、联系与前瞻的角度,加以分析,其宗旨即在于并联魏格纳的科学视角与李四光的科学视角,而以地质力学的全球构造解析,如全球的纬向和经向构造的力学背景;全球独有的巨大‘康藏—印度尼西亚’歹字形构造弧的成因;由亚欧大陆东向与美洲大陆西向的运动差探索与地球自转的动力学联系等,扩展板块构造学的内涵,这是极其有益于现今全球地壳运动构造学发展的优势集成。前瞻这一大胆集成的走势,丘先生提出了由地核至行星地球整体各圈层的理论与应用的分支发展,实际上这就是当今广义地球系统科学的目标,可以预计,这无疑就是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宏大科学领域,希望能引起地学人摆脱把地球系统科学偏置于环境研究的局限性,而在整体地球各圈层跨越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创地球整体系统科学宽广的分支研究和集其大成”。这本专著把地质力学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进行创新性揉合,为大地构造学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心有大爱,行有大德

恩师不但热爱地质事业,更爱党爱国,他一生追求进步,于2006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已经74岁,在社会上传为佳话。他入党后又焕发出青春一样的活力,这一年他出版了1本颇有影响力的专著,在地质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和著述是他向党献礼的最好作品。

恩师与师母一生伉俪情深,相濡以沫,恩爱有加。1998年8月,师母不幸突发脑中风摔倒,经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却落下重度残疾,半身不遂,口不能语,大小便失禁,记忆力丧失,成为痴呆半植物人。一开始,恩师也深受打击,但很快他就振作起来,担当起丈夫的责任,他既做家务,又护理生病的师母,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师母离世,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是如此苦涩,但恩师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硬是把苦涩日子过得很有意义。在这期间,我们这些已经毕业的弟子去看望师母时,恩师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流露出片言只语的唉声叹气,他把师母护理得干净卫生,还以自学的中医按摩手法为师母按摩,护理做得之好,连上门的医生也赞叹。与我们闲谈时他还调侃自己是半个中医,看着恩师乐观的神态,我们这些学生的担心也消除了。恩师在出版的《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 比较·联系·前瞻》专著的敬献页特意标示“谨以该书纪念爱妻洪佩芳同志”,体现了恩师对师母情比金坚,爱比海深,令人动容。恩师在承担繁重的生活事务和护理工作之余,依然精力充沛投入了研究和著述工作,在这期间,恩师出版了2部高水平专著,还在权威地质期刊发表了10篇论文。

恩师爱生如子,经常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于1985年7月本科毕业后应届考上恩师的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每年暑假恩师都安排了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当年恩师正负责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第54项下属子课题“江南-雪峰古陆推覆构造研究”项目,恩师为了科研经费成果产出最大化,每次出野外都很勤俭节约。坐火车,他本来可以享受卧铺,但他还是与学生们一起坐硬坐;住宿,他本来可以享受宾馆,他却还是与学生们一起住招待所。有一年暑假,我们一起先到南宁找广西地质局档案室查阅地质资料,住在地质局招待所,吃在招待所,一次吃饭时,恩师看到饭粒掉到桌面上,自觉地用手捡起饭粒直接放在口里吃,当他看到有些学生也掉饭粒时,马上要求捡起来吃,还语重心长地念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恩师这种珍惜粮食的态度和勤俭办事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们。

恩师一共带了七届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担任研究生班的导师。我们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很少同学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我们的师兄往往会在春节假期里约大家一起到学校拜望恩师,并在中大康乐餐厅聚餐小叙。记得一次餐叙,恩师呡了一口红酒后,以一脸童真的笑容指着我们说:“你们都是‘叛徒’”,特别指着陈师弟说“你是第一个‘叛徒’”。当时,我们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恩师的意思,我们心领神会,他说的所谓“叛徒”就是指我们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没有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恩师风趣幽默的说法,诠释了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

经历多年的工作后,我们这些同学中陆续有人提升到领导工作岗位,邀请恩师餐叙时,他总是不忘提醒我们要走正道,要廉洁自律,不要搞腐败。当看到某位同学变胖时,他会以调侃的口吻说:“你是不是搞腐败了?”每当听到恩师这样说,我们都会放声大笑。恩师对学生们常常敲响防止腐败的警钟,让担任领导岗位师兄弟们受益匪浅。

科研项目合作者、同事及其学生看望丘元禧教授

(照片由丘谨女士提供)

师德馨馨,木樨芬芳。恩师无论是为本科生上课,还是为研究生上课,备课总是很认真,讲课很精彩。我认识的听过恩师教课的校友,聊起恩师的讲课来还是印象深刻,直言收获甚多。恩师撰写论文及著作,引用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时总是不忘列出其名字,标注引用,从不掠人之美,用心关爱学生,不遗余力提携后学,这种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师风是那么高尚,师德是那样馨厚。

恩师心有大爱,行有大德。自己收入来源靠工资,当年师母还卧病在床,日子过得不算宽裕的情况下,从2005年开始,就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来资助一些孤贫儿童或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据《广州日报》的报道 ),做这项公益活动持续了近20年。根据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2月19日发表题为“援助孤贫儿童 | 中大九旬老教授卧病在床,念念不忘山区贫困学子”的文章介绍:“自从2007年开始,丘元禧老教授每年年初就会搭地铁从中山大学出发前往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捐款。据统计,丘元禧老教授14年来风雨无阻,捐款13.2万元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帮扶了244人次”。2005年至2007年及2021年2月19日以后的捐款未统计进去,实际捐款总额及帮扶人次要大得多。恩师为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所作的无私奉献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尊敬和好评,他曾被评为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他持续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曾经被《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过,感动了很多人,也带动了热心人士加入到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中。令恩师开心的是,每年都会收到很多被他资助过的学子们的感谢信。

恩师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精神必将长存于世间。云山苍苍,珠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永远怀念恩师!

 

致谢:本文初稿完成后,恩师的女儿丘谨女士、其生前的部分同事及学生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文稿,张珂教授、李建超研究员和钟宏平总经理分别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张珂教授还补充了难得的资料,使文稿质量得到提高,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成稿仓促,未能全面收集恩师发表的论文及其相关报道,再加上作者的水平有限,文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余文天,系中山大学地质系1985年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丘元禧教授。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南油石油服务总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南油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曾任深圳南油理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中城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及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监理等工作。

注释:

①广州日报,2017年3月21日报道,题目为“中大八旬教授曾参加开国大典 退休后挑战国际权威”。

附件:丘元禧教授的著作、教材、译作、获奖及论文等成果名录

 

文稿:余文天

编辑:张琳欣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