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校友曾强向地质矿物博物馆捐赠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近日,我院地质矿物博物馆收到由校友曾强、曾嘉辉捐赠的一枚珍贵的暴龙超科牙齿化石。该化石尺寸约为4cmX3cm,发现于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经鉴定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7000到6600万年前。它是广州首次发现的暴龙超科化石,打破了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纪录。
图: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2020年5月至7月,广州市天河区国际金融城建筑工地发现化石碎片。我院校友曾强与学院张珂教授等多次赴该工地考察,于当年6月发现了一枚牙齿化石。此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东省四会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等研究人员对该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图:相关研究文章发表于国际地学刊物《白垩纪研究》
据了解,广东是中国白垩纪各种化石的重要产区,其中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北部的南雄盆地和河源盆地,此前有关南部的三水盆地发现恐龙化石的记录则较少。广州在地质历史上属于三水盆地沉积区,近年来有古生物爱好者不断在城市中寻找恐龙生活过的证据。此枚化石的发现,代表着广州首次发现暴龙超科牙齿化石,揭秘了广州是一座恐龙背上的城市。与此同时,这是首次在三水盆地发现大型兽脚类化石,也是中国暴龙超科化石最南端的记录,还是中国最晚的暴龙超科化石记录。
我院校友曾强说:“作为学院培养的学生,一直怀念在母校美好时光,用给学院捐赠化石的方式表达对学院及老师的感谢,并致敬中山大学创办地球科学(地质学科)100年。祝福学院越办越好”。
图:校友曾强与暴龙超科牙齿化石
峥嵘百余年,桃李遍五洲。感谢曾强校友及广大校友对学院事业发展的支持、关心与厚爱,地科人将传承荣光与梦想,勇毅前行!
【地质矿物博物馆简介】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前身为地质矿物陈列馆,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30年代,几与中山大学同龄。后经多次战火和搬迁、改建。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地质矿物博物馆被认定为对外开放展示单位。2020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迁至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办学。集历史之积淀、部分购置、校友及社会贤达捐赠,地质矿物博物馆在海琴四号楼再展新颜,标本数量与种类、科学性与科普性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目前,地质矿物博物馆设有恐龙大化石展厅、 硅化木陈列馆、 古生物化石展示馆、 矿晶展示馆、 宝玉石展示馆、 教学标准陈列馆、 药用石材陈列馆、 特色石画展示馆、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室、地震台网实时速报厅等十余个展区/展馆,展出包括矿物、岩石、矿石、古生物化石、宝玉石等标本万余件。
图: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
素材来源:南方+资讯平台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何晓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