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在校级微党课评选、展播活动中荣誉佳绩
近日,由学校党委组织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承办的“百年薪火传、筑梦新时代”微党课评选、展播活动获奖情况揭晓。我院党委荣获最佳组织奖;教工第二党支部荣获(教师组)三等奖;本科生党支部荣获(学生组)二等奖。
两个获奖微党课作品展现了学院师生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服务家国方面的先进典型,让我们跟随教工第二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的步伐,深入连州田垄间,寻找地质与“三农”工作结合的沃土,运用创新理论于乡村实践之中;踏足粤北、澄江、神农架,探寻江河湖海间的“红色”矿脉,坚定理想信念于党性锻炼之中。
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建引领、专业加持,党员先锋助力乡村振兴
【需求·契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人才的参与。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沈文杰同志带领党员队伍,将地质学与“三农”工作结合,自2018年起在广东省连州市进行富硒土壤调查,解决富硒土壤资源问题。
【行动·成果】
自2018年以来,教工第二党支部在连州市各村镇进行土壤调查,采集了3009件土壤样品,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并确认了20多万亩富硒土壤资源,为连州富硒农业产业提供了权威数据。2021到2022年,沈文杰同志带领团队在丰阳镇找到1800亩优质天然富硒土地,丰阳镇因此于2022年12月获授广东省首批天然富硒土地牌匾,成功吸引企业入驻,发展富硒农业,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继承·发扬】
中山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办学,连州敞开怀抱接纳了中大师生,双方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战火年代,土壤学先驱邓植仪教授在连州开展土壤调查,科技兴农;如今,教工第二党支部继承先辈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党支部结合“立德树人”任务,推进学生实习教学与乡村振兴结合,利用连州红色教育资源和成功案例,激励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打造富硒农业科普基地,助力连州特色科普旅游产业,培养新时代青年。
【后记】
教工第二党支部发挥组织和专业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道路。同时,以沈文杰同志为代表的中大教师必将带领学生一道,脚踏实地,深入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展现新时代中大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
本科生党支部:强化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格、深化专业学习
——在地质野外实习中落实思政教育
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五个融合”教育,院党委在暑期野外实习中探索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机制,成立临时党支部,利用红色资源拓展思政课堂,培养专业能力强、意志坚韧、心怀家国的时代新人。
【奔赴红色山河,胸怀家国气节】
实习队重走抗战路,开展“大思政课”,感悟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汲取力量,勇担使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连县分教处,师生们感受着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学术追求,尽管条件艰苦,仍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连南瑶族自治县金坑“反三征”自卫队纪念馆,同学们领悟瑶族人民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感受中国革命和红色文化的内涵,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拥抱江河湖海,磨练顽强意志】
学院本科生在老师带领下,三年间走遍湖北神农架、云南澄江及粤北连州、韶关等地开展野外实习,开展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宽广,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壮丽诗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互相扶持。无论在骄阳酷暑还是狂风暴雨中,地质学子们坚持勤劳朴素的作风,背着沉重的岩石样品,感受祖国的繁荣与美景,用知识和汗水谱写青春与奋斗的壮丽诗篇。
【理论学习有收获,躬身实践得真知】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更注重野外实践。三年实习,他们在纵横田垄间听老师讲地质故事,描摹地形地貌,重现历史变迁;在连州层峦间,老师们以石作笔,生动讲解逆冲推覆构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行合一,地质学子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落实到行动中,以实践深化思想认识。
【后记】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代先行者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成为当今中国青年的典范。新时代地质工作者需传承红色基因,夯实专业基础,继续奋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供稿:李一卓
初审:胡筱婉 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