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介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矿物地质系, 创建于1924年, 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创办地质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之一, 是两广地质调查所的依托单位和首次西沙科考的发起单位. 学院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30人次, 正聚焦大陆动力学与地表效应、深地探测与资源能源、地震孕育及其链生灾害以及大数据智能地球科学等多个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本期专辑集中展示相关研究成果, 致敬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学科100周年华诞.
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古环境与古高度研究综述
孙继敏, 李建国, 刘卫国, 靳春胜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均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为例, 综述了近年来在古高度、地层年代学、古环境演变方面获得的进展, 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全球近期“非典型”海啸源事件机制分析及其对南海海啸研究的启示
李琳琳, 胡桂, 王伟涛, 张坎, 杜朋, 李志刚, 王培涛, 王大伟, 邱强, 张培震
海域板内地震、滑坡和火山活动等引发的“非典型"海啸事件具有突发性强、触发机制复杂和难以预警等特点, 是全球海啸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共同难题. 本文剖析并揭示全球近期此类事件触发机制的特殊性, 并系统梳理南海及其周缘非典型海啸源分布特点和致灾机制, 提出未来南海“非典型”海啸源灾害的重点研究方向.
印支地块晚古生代以来运动历史的古地磁学重建: 进展与展望
闫永刚, 黄宝春, 张培震, 赵杰, 张东海, 贾舒斐, 张逸鹏, 薛艺
晚古生代以来, 印支地块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边缘裂解、向北半球漂移, 并最终汇聚到欧亚大陆南缘, 这一运动过程得到了古地磁学的定量/半定量的重建, 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东亚大陆的汇聚、特提斯洋和Pangea超大陆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挤压构造带变形样式的热年代学诊断
田云涛, 姚欣博, 张贵洪, 潘黎黎, 刘一珉, 热孜亚·麦麦提, 袁志煌, 李柏江, 张增杰, 张进江, 肖文交
本研究旨在以新构造变形与热年代学研究丰富的新特提斯构造带之喜马拉雅、阿尔卑斯、东喀尔巴阡、龙门山及四川盆地西南部五个地区为例, 探究不同冲断变形背景下, 热年代学年龄与岩石剥露的空间展布规律, 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洋中脊俯冲的动力学过程
廖杰, 卿佳容, 吴扬名, 李伦, 高锐
洋中脊可以发生反转俯冲, 也可以被输入到俯冲带并影响俯冲动力学过程. 采用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洋中脊俯冲的几种模式给出了系统认识, 定量揭示了影响洋中脊反转俯冲的控制因素, 系统论述了洋中脊反转俯冲与其他洋内及陆缘构造单元的俯冲竞争关系, 探讨了洋中脊输入俯冲带后的影响作用.
【快讯】'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中国早白垩世脉翅目螳蛉科化石的新发现——孙氏逸仙蛉
师超凡, 杨强, 任东
本文记述了采集自我国辽宁省北票市黄半吉沟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螳蛉科中螳蛉亚科一新属新种, 孙氏逸仙蛉Yatsenia suni gen. et sp. nov. 该新属种与同亚科其他属在前翅脉序和翅斑上具显著差异, 包括Sc与R1融合于近翅中部, CuP双分叉, 1A栉状分叉等特征, 揭示了白垩纪螳蛉更为丰富的形态与物种多样性.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论文】'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华南至东南亚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史前农业
郑卓, 马婷, 汤永杰, Barry V. Rolett, 宗永强, 黄康有, 万秋池, 陈聪, 张潇, 陈碧珊, 张绍轩
华南沿海-东南亚史前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经济形态显著滞后于长江下游. 研究发现沿海地区可耕种土地的缺乏是关键的限制因素, 距今2.5 ka BP之后的海岸带沉积平原扩大与史前农业快速发展高度耦合,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
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
张逸鹏, 张培震, 王岳军, 许斌斌, 王伟涛
本文通过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 对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共划分出四期古构造应力场序列. 整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过程, 表明西秦岭陆内变形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逐渐减弱, 而相应受特提斯构造域的作用逐渐增强, 并据此建立了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
西南婆罗洲中生代构造归属: 班达弧vs.印支陆块?
钱鑫, 王岳军, Junaidi Bin Asis, 甘成势, 张玉芝
印尼西婆罗洲中生代火成岩对于解析西南婆罗洲构造归属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区域对比表明西南与西北婆罗洲中生代火成岩均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和岩浆作用期次, 限定了西南婆罗洲并非起源自班达弧, 两者一起在晚白垩世共同受控于古太平洋俯冲体系.
粤西高州泥质麻粒岩变质P-T-t演化及其对华南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
钱加慧, 梁勇智, 尹常青, 高彭, 张健, 热孜亚·麦麦提
变质作用研究是揭示华南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重要途径. 以粤西高州泥质麻粒岩为代表的华南早古生代变质岩普遍显示顺时针P-T轨迹和中压相系峰期条件, 反映地壳加厚, 但由于缺少高压相系变质记录和确凿的蛇绿岩-弧岩浆岩组合, 推测构造应力系由板缘向内传递引起.
华南陆块东部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及其构造启示
甘成势, 钱鑫, 张玉芝, 王岳军
华南陆块东部中生代时期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厘清两大构造域的转换及过程对理解该时期岩浆活动具重要指示意义. 华南陆块两大构造域的转换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早期(约200 Ma), 完全转换时间为中-晚侏罗世之交(约170 Ma). 古太平洋构造域自晚侏罗世以来对华南陆块东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15000年以来强震活动与现今大地震空区
郑文俊, 彭慧, 刘兴旺, 张竹琪, 张冬丽, 魏拾其, 王旭龙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场所. 论文以位于我国中西部交汇区核心位置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边界带15000年以来的强震目录和破裂图像, 获得了各边界带分区的地震丛集和迁移特征, 综合判定指出地块周缘未来可能的强震危险区.
ALOS-2和Sentinel-1形变观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西部郭扎错断层三维运动学特征
周宇, 黄自成, 张培震
郭扎错断层是青藏高原西部甜水海地块的南边界断层之一, 其运动学特征研究程度较低. 本文联合ALOS-2数据和前人已有的Sentinel-1地表形变速率场, 通过使用贝叶斯反演方法获取了该断层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随后结合地震能量积累速率进一步分析了该断层的地震风险.
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深层流演化特征
杨小强, 谢一璇, 吴双, 张庭伟, 商圣潭
南海深层流是全球输送热量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分支. 对位于南海中央海盆的沉积钻孔研究, 结果表明250 ka以来南海深层流活动在氧同位素MIS6和MIS2阶段活动强烈、波动幅度大, 而其他时期活动较弱. 深层流与西太平洋温跃层温度变化相关, 温度降低时, 深层流活动强烈.
张领, 方向恺, 韩硕
祝融号火星车上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对于研究火星近表层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 以及了解是否赋存水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有效探测深度, 分析了次表层探测雷达数据的有效性, 以及近表层物质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特征.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比以前认为的更热
高彭, 黄惠婵, 尹常青, 张健, 钱加慧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纯地壳熔体的典型代表, 是由高喜马拉雅序列中的变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 前人认为,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低的岩浆温度(<800℃). 本研究利用三种独立的方法限定淡色花岗岩的初始研究温度, 其结果一致表明, 淡色花岗岩形成于相对高的温度条件(>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