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32)│柯保嘉:中大地科,我的青春印记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
本期让我们听一听校友柯保嘉的地科故事,他197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后一直坚守、奋斗在地质行业,本期他将分享上世纪70年代在中山大学就读时的一些学习、生活与野外片段。就让我们跟随他细腻的笔迹,重回那个难忘的年代。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无比怀念在中大地质学系学习的日子,在这里的日子虽短,却为我后续开展地质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技能。值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创建100周年之际,我以此文敬献地科百年华诞。我想与大家分享此文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感恩中大地科栽培我,提升了我的知识技能,使得我能在日后顺利开展地质工作;二是与大家分享上世纪70年代地质工作苦中寓乐的日常,希望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祝福中大地科在未来越来越好,再创辉煌!
——柯保嘉
图:柯保嘉近照
柯保嘉,1977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学专业,后于中科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美国加州环境测试实验室等地从事地质专业工作。
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在中大地质学系读书的美好日子,我依然满怀感动。
依稀记得,一踏入中山大学校园,我的心灵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幽静整洁的校园环境,处处林荫蔽道,花红叶绿;古朴典雅的教学楼,比比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博学多才的教授讲师,人人经纶满腹,举止儒雅。书籍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课堂以外的丰富的知识来源,游泳池、足球场和遍布校园的其它体育运动场所为同学们提供了强身健体的良好条件。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既新鲜又神圣。我深深地感觉到,有幸进入中大,在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培养自己的认知思辨能力、提高知识水平,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值得极度珍视。在中大地质学系的几年里,我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浸润到了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汲取着在今后的人生里使我受益无穷的各种知识,为后来的工作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中大77届地质专业学生毕业照
【有趣的地质课堂】
我特别喜欢听邓海泉教授讲授构造课。他能将枯燥无味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妙趣横生的肢体语言把听课者牢牢地吸引住,让你饶有兴趣地听他侃侃而谈。课间休息时邓教授总会掏出一个烟斗,在烟斗中塞入烟丝,点燃后既悠闲自得又很有风度地吸起来。他吸的烟有一股特别的香味,闻之令人有一种愉悦感。我不吸烟,也不喜欢烟的味道,但奇怪的是对邓教授吸烟不但没有负面感觉,反而对那种烟草的香味还有一点喜欢。
图:75周年院庆时与邓海泉教授合影(右二为邓海泉、左二为柯保嘉)
我也极其喜欢袁家义老师讲授的普通地质课。她授课娓娓道来,条理清晰,叙述有趣,听她讲课是一种享受。在享受的同时,我又明白了地球的微妙和各种地质作用力的相互关系。
图:75周年校庆时袁家义老师和本班学生
方瑞廉教授的古生物课则另有一番风味。他学有专长,对五花八门的古生物了如指掌,论述起来如数家珍,只是浓重的台山口音会时不时地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然而正是这浓重的台山口音赋予了他的讲课特色,让你对他讲授的内容记忆深刻。潘东老师在讲授英语课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他对句子结构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言的精髓,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感受着英文的魅力和力量。
图:方瑞濂老师(后排左三)与学生野外工作留影
图:1977年作为中大男子游泳队一员参加广州高校游泳比赛(前排左二为柯保嘉)
【广西地质野外】
地质学的师生免不了经常要到野外去实习,一次在广西,我们跟随当地地质人员在山腰处攀登,在他们争论着地层和构造问题间,一位同学惊恐地发现了一条山蚂蝗,大家惊慌失措地逃离。教大地构造的夏法老师检查得特别仔细,甚至脱下袜子检查,果然一条山蚂蝗附着其中。这次奇遇让我对野外实习的挑战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爬山。对我们年轻学生而言,这不过是体力上的挑战;然而,对于年长的老师们,这却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彼时的邓海泉教授,年过半百且体态丰满,每攀爬一步都显得格外吃力。尽管如此,他仍不遗余力地参与实习,耐心地向我们解释地质构造,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爬山对老师们来说并不轻松,特别是下坡时,他不得不蹲下身体,借助灌木或野草缓慢下行,显得格外谨慎。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帮老师们背地质包,氛围中充满了团队精神和相互支持的温暖。
图:1976年在广西地质实习
【海南石碌铁矿毕业实习】
在海南岛石碌铁矿的毕业实习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新奇体验的时光。这次实习我被分在沉积小组,实习内容之一是跟随梁百和等几位老师前往陀列村测量前寒武纪地层剖面,与石碌铁矿地层进行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铁矿成因。回忆起那时候,陀列村的生活条件极其原始,没有公路和电力,村民们的生活仿佛停留在另一个时代。
图:1977年毕业实习初进陀列村场景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饮食比较简单,常常只能以干粮充饥。在兰洋农场整理剖面资料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咸鱼制作经历。一些老师和同学从附近水库购买肥大而便宜的鱼,用盐腌制准备带回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对于我们而言是种难得的美味。我们将腌制后的鱼放在篮球场,在烈日下曝晒,而后获得了一顿丰富的美餐。
七月的矿区酷热难耐,气温常高达40多度,夜晚床板热得让人难以入眠。某个炎热的夜晚,我们躺在床上闲聊,人群中有人提议讲故事。我分享了最近阅读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故事讲完后,四周一片寂静,我以为大家都已入睡。然而,第二天邓铁殷老师告诉我,故事深深打动了他,让他几乎一夜未眠。这让我感到惊讶,一部简单的故事竟能触动成年人的心。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尽管现在看来,《第二次握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实属难得。
陀列村剖面资料整理完毕后,我们转往兰洋农场继续尚未完成的野外实习。清晨,我们从农场出发,目标是观察对面山溪的地质剖面。然而,一条宽阔的山溪阻挡了我们的去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必须渡过溪水。梁老师当机立断发话道,女士全体原路返回住处,男士继续渡溪前行。待女士们在视线里消失后,剩下的男士们把地质包顶在头上渡山溪。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小鱼小虾,虽然溪水最深处可达胸部,但大家都会游泳,所以并没有太大难度。我们甚至唱起了当时流行的儿歌,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渡溪。
到达对岸后,梁老师立刻被溪边的沉积构造所吸引,他放下地质包,马上把相机拿出来拍摄美妙绝伦的沉积构造影像。时至今日,老师认真的干劲依然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次野外实习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地质知识,更留下了难忘的欢笑和回忆。
在中山大学的学习培养了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态度,同时也为我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次海南岛的毕业实习让我对沉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中大毕业后我决定报考中国沉积学奠基人之一叶连俊院士的研究生。我先后两次硕博报考均被录取,从此师从叶先生研究起了沉积学,而后开始了我这辈子的地质从业生涯。
【寄语地科百年】
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成立百年华诞之际,我以一名校友的身份,向这所培养了我、塑造了我的学术殿堂致以崇高的敬意。百年的风雨兼程,见证了中大地科的辉煌与成长,也孕育了无数在地质领域探索和奋斗的学子。
百年树人,地科常青,愿中大地科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百年,中大地科能够再创辉煌,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供稿:柯保嘉
图文整理:何文康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