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故事(35)|周永章:中大地质学科发展的一道坎

发布人:黄荣

 

【编者按】为庆祝地科百年,重拾难忘回忆,再现经典瞬间,反映中大地科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难忘的人、景、事、物,进一步弘扬传统、凝聚人心,激励地科人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我院已推出“地科故事”专栏。

本期让我们听一听周永章老师的地科故事。他15岁入校读本科,35岁回校任教授,中大地科是他的精神家园。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对改变本科生源结构、引入美加高校地质院系合理办学模式和学科交叉等方面做了探索实践。在与郑卓教授搭档班子期间,他组织申报省重点实验室获成功。周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协心齐力接续奋斗,中大地科的百年辉煌一定会持续向前!

 

一所大学一门学科拥有博士点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实力的体现,它标志着学校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学校师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自豪感,更是对他们辛勤工作和学术追求的肯定。博士学位授权点位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顶端,是大学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反映了大学和学科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挑战。它似乎喜欢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智慧。中大地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历史赋予的考验,中山大学地质学科不仅成功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还跨越了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励志故事,更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鼓舞。

——周永章

地质学科历史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辉煌历史不必赘述。它可以从著名的两广地质调查所侧面反映出来。

耸立在康乐园的两广地质调查所(1927-1952)纪念碑文记载道:

公元一九二七年,中山先生领导北伐事定。地质调查,对居于后方两广之矿业农林工程水利军事以及学术文化等,关系至距。鉴此,国民革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建立两广地质调查所,隶属于中山大学地质学系,由历届系主任兼任所长。

两广所之成立,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先河:首版两广地区地质图、矿产图,调查矿产数十种,出版科学刊物达六种之多。先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两广所成员有朱家骅、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八人。一九五二年,两广所并入中南地质局。

两广地质调查所为中国地质科学重要基石之一,为缅怀先辈创业之功绩,特立此碑,以激励后人,为国奋斗。

图:两广地质调查所纪念碑

我曾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民国地质教育史研究专家张九辰教授针对中国地质学科的早期发展有过深度交流。我们认为,中国地质学机构的起源有北、南两派之分。北派以北平地质调查所(北大)为代表。南派起源于中大,著名的两广地质调查所是其中的一部分。朱家骅是留德地质学博士,是早期中大地质学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并后来主政中大。1929年,朱家骅从广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校长,力促央大地质学科发展。1952年,国内高校院系大调整,中大地质学科整建制迁至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前身),后又分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早期历史中,中大地质学科德语系师资力量是支柱,德系韵、味较重。

立足于两广地质调查所,中山大学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孕育了一批杰出的地质学科泰斗,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地质学的天空。  

 

中国教育的国际对标和提质

1977年,中国教育史上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考的恢复。这一举措不仅为莘莘学子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更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的1978年,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迈进。1980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位条例》,这一条例的通过,不仅对标国际标准,更是提升了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1年1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学位字[1981]018号),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51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占据了111个席位。中山大学荣幸地被列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尽管其博士点数量仅有10个,未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博士点数量相提并论,这些高校在首批博士点的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拥有58个和46个博士点,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领头羊。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一步发出《关于进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复文》,同意对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这一决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途径。同年2月至1983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8个学位授予单位开展了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工作,共授予博士学位18个,这一实践为我国博士学位教育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从首批博士点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山大学在学科发展上面临了一定的"被动"局面。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学科的竞争力,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心痛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始建于1924年,自学校创办时就已诞生。1979年,该学科首次招收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随后在1984年,矿床学和地层古生物专业也加入了研究生教育的行列,同时,学校还承担了国家教委委托的出国研究生培养任务。同年,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被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学科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然而,尽管有着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教育传统,直到上世纪末,中山大学地质学科仍未获得国家批准的博士点建设资格,这无疑成为了地科系师生乃至全校的遗憾和痛点。

从宏观角度来看,广东的地质学科发展在中山大学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广东在地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1987年起,广东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对交通、水利、核电、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地球空间信息获取、矿产资源供应、废弃物与二氧化碳地质处置、地质环境灾害防治与国土整治、绿色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领域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地质科学与工程的支撑。遗憾的是,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在支撑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广东省对地质力量的需求往往需要依赖外省资源,这种情况对中山大学地质学科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和挑战。

世纪努力

自1984年和1985年,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分别被国家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后,该学科便踏上了追求博士点的艰难征程。

回顾过去,中山大学地质系的师资力量在当时已颇具规模,拥有黄玉琨、丘元禧、梁志荣、夏法等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杰出教授,以及俞受鋆、邓璟、陈志中、陆人雄、梁百合、邓铁殷等在岩矿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此外,王将克、袁家义等教授在其他相关专业亦有卓越贡献。然而,学科发展中的一大短板是缺乏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地科系特别从校外引进了李兆麟(原南京大学)、彭明生(原中南大学)、冯国荣(原成都理工大学)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授。

1994年,中山大学迎来了70周年校庆,地球科学系也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作为1978级本科校友,我有幸参加系庆并与当年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王将克教授更是特别邀请我到家中做客,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和指导。当年任教的老师们惊讶地发现,我已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崭露头角,晋升为正高职称,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新生代领军人物之一,这为日后我回归母校埋下了伏笔。(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新生代“五虎将”:李献华、彭平安、耿安松、周永章、肖学明,1993年首批晋升的研究员)。

1998年,时任系主任陈国能教授两次亲自登门,诚挚邀请我回中山大学任教。作为系主任,陈教授对学科发展充满使命感和远大抱负。然而,面对中大地质学科尚未获得博士点的现状,再次组织申报的前景并不明朗。他希望我能加入,以增强冲击博士点的实力。而我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发展环境亦十分优越,时任所长赵振华是我的师兄,他并不希望我离开,希望我慎重考虑。我只好征求导师涂光炽先生的意见,他非常开明地支持了我的决定,并在后来多次亲临中山大学做客和指导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原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涂光炽院士在周永章教授的陪同下在中山大学校园散步

 

回母校后,和老陈及多数其他教授一样,我脑海里一直牵挂着如何攻破博士点这件事情。2000年申报博士点时,我担任系主任,张珂和翟伟老师担任副主任,我们在全系层面形成几点极为重要的决定。一是决定集中力量先突破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博士生导师资源。当时全系有新老博导4位。其中,李兆麟和彭明生老师几年前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获得了博导资格。周永章老师在调回中山大学任教前已是博导。陈国能老师在申报前,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博导资格。由于李兆麟老师已超龄(65岁),在他的方向加入孙晓明老师。三是依4位博士生导师设立4个专业方向,确保每个方向的足够影响力。4个专业方向具体是:(1)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学术带头人由彭明生担任;(2)花岗岩与大地构造成矿,学术带头人由陈国能担任;(3)流体与矿床地球化学,学术带头人由孙晓明、李兆麟担任;(4)矿床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学术带头人由周永章担任。在每个专业方向下,再配备若干名教授、副教授组成队伍,郑卓、王建华、刘春莲、邹和平、张珂、曹建劲、丘志力、陈炳辉、汤连生、周翠英、胡受权、全亚荣、李强等老师都是队伍的骨干成员。此外,充分凝练各专业方向的内涵,提供过硬的支撑材料。此举志在必得。

 

水到渠成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0年11月,我们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好消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山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

自此,中大地质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2009年,得益于博士学科的有力支撑,中大地质学科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成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这不仅为承担更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也为科研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博士点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11年,地质学科获批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地科系也成为高层次人才设岗单位。优秀青年学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05级博士生张莉,现在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局任职,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05级博士生窦磊,在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担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06级博士生马瑾,成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两次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08级博士生韦慧晓,毕业后入伍海军,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导弹驱逐舰绍兴舰舰长;14级博士生周浩阳,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入选者。

图: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从1978年至1982年在中山大学求学本科4年,从1999年初回到母校任教至今25年,时光转瞬即逝,往事历历在目。在本科求学期间,得到老师们的哺育和关爱,让自己觉得有义务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母校任教期间,历任中山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创办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跨学科在岭南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发起成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兼任第十、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山大学支社主委,尽了一名教授应尽的责任。在担任地科系系主任期间,地质学科博士点取得最后的突破让我倍感荣幸。我深刻体会到,大学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时代的大背景,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和跨越一道道难关。中山大学地质学科有着辉煌的历史,现在更是信心满满,我们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设施,必将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勇攀世界一流学科的高峰,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今年,我们迎来了地科系100周年大庆,我以这份粗糙的回忆,为院庆增添一份庆祝的气氛,愿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

 

供稿:周永章

文字整理:何文康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王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