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代表发言丨葛霄:探索未知,坚守真理
葛霄,2022级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生,曾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他曾获2次中山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助金,1次中山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助金;以第一作者发表勘探地球物理学顶刊(Geophysics)论文1篇,相关成果在202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荣获优秀学生论文奖。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期间,学院研究生会获评“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会”,个人获评“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会骨干”。曾多次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获“2023 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优秀志愿者”、“2023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志愿者”等荣誉。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葛霄。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全体2025届硕士毕业生向母校道别,向这段镌刻着青春与奋斗的岁月致敬。有人说,读研就像一场修行,只有两个时刻是真正快乐的:一个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收获硕果的时刻。此刻,与各位齐聚于此,我倍感幸福,也满怀感恩。回首在中大的求学岁月,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亲历了母校与学院的百年荣光。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悉心培育我们的师长、默默支持的家人,以及并肩前行的同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三年前,我们怀揣着对地球科学的赤诚之心,从天南海北汇聚到唐家湾这片热土。海琴四号楼的红砖绿瓦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我们曾在实验室里彻夜调试仪器,只为捕捉地震波传递的微妙信号;也曾在高原戈壁的烈日下挥汗如雨,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褶皱与断裂;我们曾在天河超算上用代码构建地球内部模型,与数据对话直至晨光熹微;也曾在恩师们的指导下,从一篇篇文献中读懂地球的呼吸与脉动。那些为公式争论的深夜,那些相互扶持的低谷,都已化作最珍贵的地科记忆。
地球科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地质故事与科学规律,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坚守真理的初心。无论是反演地下结构的算法,还是解读板块运动的模型,都提醒我们:真理往往藏在表象之下,需要耐心与勇气去揭示。而中大地科赋予我们的,正是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就像深部地幔的物质上涌,沉默却足以塑造山海。今天过后,我们将带着这份力量奔赴四方:有人继续深耕科研,有人投身能源勘探,有人走上教育讲台,也有人扎根基层建设。但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永远都是“中大人”。我想,中山大学不仅存在于南粤大地,只要心怀热爱,每一个“中大人”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山大学。
去年十一月,母校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地科学院也同步走过了栉风沐雨的世纪征程。新修的院史馆里,泛黄的照片与崭新的展陈交织,诉说着前辈们跋山涉水、叩问山河的执着;《地学赋》中铿锵的文字,激荡着“仰观宇宙,俯察岩层”的壮志豪情;扩建后的地质博物馆里,每一块矿石都闪烁着时间的密码,每一件标本都在讲述着地球演化的故事。作为新一代地学人,我们何其有幸,既能触摸历史的厚重,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亲爱的同学们,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让我们以百年校庆与院庆为序章,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地学人的坚韧与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最后,祝愿世纪中大如珠江奔涌,浩浩汤汤从大向强;祝愿百年地科似南岭巍峨,薪火永续再谱华章;更祝愿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能在未来的岁月中闪闪发光。
谢谢大家!
供稿:葛霄
图片: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办公室
排版:戴润生
编辑:母先祯
初审:梁秋芸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