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地科连南行:踏访三地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篇
近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2级地质班粤北实习队临时党支部带领22级地科地质班全体成员走进连南瑶族自治县,先后探访万山朝王石漠化公园、金坑反三征遗址与瑶族博物馆,在参观调研中感受多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

图一(封面):金坑反三征遗址合影图
石漠化公园内,师生们沿生态步道参观,听当地向导讲述各族群众共治石漠化的历程:瑶壮汉三族协同治理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 1990 年代的 35% 提升至 83.8%,通过封山育林、异地生态移民等措施,连南 3568.5 亩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石漠化区域植被盖度超 80%。

图二:万山朝王石漠化公园全景图
金坑村反三征遗址前,泛黄的历史文献与数字化复原场景静静陈列。师生们驻足聆听:1949 年,瑶族首领房文养与汉族志士沈一公联手,率瑶、汉、壮群众成立 "连南瑶乡第一面红旗"—— 金坑反三征自卫队,拿起鸟铳、大刀、长矛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不分瑶汉,同耕共保" 的誓言穿越时空,仍显赤诚。
师生在瑶族博物馆内了解到,瑶老制是八排瑶历史上形成的管理制度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连南创新推行了 “党组织+瑶老”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模式,由德高望重的瑶老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基层治理,让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宝贵一课。

图三:师生在瑶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图
从生态治理的协同智慧,到红色历史的同心担当,再到文化传承的互鉴共生,这场参观研学之旅,既是对连南民族团结进步历史的深度触摸,亦是高校与地方在文化探寻中携手前行的缩影。正如实习队员刘与真在实践中所感:"通过地质调查,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治理中多民族智慧的协同价值"。
供稿:刘与真 母先祯
图片:22级地质班第二小组全体成员
排版:戴润生
校稿:沈文杰
编辑:马小玥
初审:梁秋芸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