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踏遍青山寻“地脉”,方寸图上绘“乾坤”——我院23级梁王山地质填图实习纪实
青春赴山海,地脉待初逢
为深化地学理论与实践融合,锤炼新时代地学人才的野外工作能力,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的54名本科生在王正海老师、钱鑫老师、姚卫华老师,李志刚老师、张玉芝老师、甘成势老师、张逸鹏老师和文一雄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1日奔赴云南梁王山,展开了近四周的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践教学。作为地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野外教学环节,地质填图实习通过“真场景、真问题、真数据”的锤炼,成为地学人才培养的“成人礼”。本次实习综合运用了古生物学、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矿床学等多门基础课程知识方法,既是对专业基础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系统训练。梁王山地处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的交汇带,古生代地层发育完整,构造现象典型,堪称野外地质训练的天然课堂。实习以检验理论、提升野外能力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体悟地质工作的科学内涵与责任担当。
1动员明方向,师者授业忙
为了保障实习顺利开展,学院于2025年6月20日召开云南梁王山填图实习动员大会。实习队队长王正海老师主持大会,介绍了实习计划与安排。钱鑫老师详细讲解了野外安全与注意事项,包括山区多变天气的应对等有关事项。姚卫华老师则深入剖析了实习基地的地质背景,其典型的地层和构造现象为学习提供了绝佳平台。

图1 钱鑫老师讲解野外注意事项

图2 姚卫华老师讲解实习区地质情况
2 工具备周全,探途有底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月1日下午,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领取包含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在内的“地质三大件”,以及地形图、野簿、卷尺等专业工具,鉴于云南梁王山多雨气候,学院还贴心配备了雨衣。当天,带队老师现场演示工具使用方法,并叮嘱道,“每一件仪器都是地质人的伙伴,需严谨对待”。沉甸甸的工具包承载着学院的期许,也为野外的顺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 实习工具展示
3 有备而无患,踏勘定骨架
7月2日早上8:00从实习基地出发,师生立即开展首日路线踏勘。尽管山区天气多变、路途崎岖,同学们仍以饱满热情完成路线踏勘与露头识别任务。各带队老师带领大家观察岩性剖面时指出,“野外地质工作始于细节,成于坚持”。晚间,各组同学积极对白天野外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确保地质填图的严谨性,并展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实习队的九个小组被分成三个大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沿风口、杨柳冲、饮马池三条不同的预设路线观察岩性变化,采用“穿越法”、“追索法”勾绘梁王山地区大致的地层界线。

图4 饮马池踏勘合照

图5 李志刚老师(左)和姚卫华老师(右)为同学们讲解饮马池地层素描图

图6 同学们观察海口组与宰革组的地层

图7 风口的栖霞组灰岩与惊叹于美景的同学

图8 聆听老师讲解并记录相关内容
4 尺规丈大地,剖面测细节
带上罗盘和测绳,合作才是硬道理。九个小组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两条典型路线以组为单位各自测制地质剖面。一个小组,六位同学,六个分工,每位成员都不可或缺——前后测手身先士卒,指明方向、探明道路;分层手总览全局、协调各方;产状测量和标本采集手记录大地留给我们的关键“证据”;野簿、表格记录员则整合所有的数据和文字描述。集思广益、协作互助,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实测剖面的任务。正如一位同学感慨,“团队协作是最好的地质胶结物”。

图9 前测手们摆出的“一字长蛇阵”

图10 实测剖面阶段同学们在斜坡上作业
5 点线面交织,独立之填图
随后的五天,同学们迎来独立挑战——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五条路线的独立填图。凭借前期积累的经验,大家愈发熟练。白天,在自由探索山水之余,精准识别地层界线、定点记录。晚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白天填图成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天的独立奋战,同学们读懂了梁王山这本背斜“地书”,深刻体会到绘制地质图的艰辛,更收获了“蓝图”初成时的巨大满足。

图11 白天同学们分组进行独立路线填图(右一为张逸鹏老师)

图12 晚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整理白天填图成果
6 旧址寻根脉,薪火永相传
实习尾声,师生们迎来了两场“特殊课程”:其一是参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其二是探访中山大学抗战时期澄江临时办学旧址。
在博物馆,寒武纪的奇虾化石张着“血盆大口”,抚仙湖虫的触须纤毫毕现。“5亿年前的生命,竟保存得这样完整!古生物学原来如此精妙!”,一名同学对着展柜感叹,“而我们现在的填图就如保护化石一般,不也是在为地球‘存档’吗?”
而在中大抗战办学旧址,飞檐翘角的建筑虽已斑驳,却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抗战时期,中大的师生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地质锤敲开石门,用煤油灯照亮古生物化石。”望着墙上的老照片,同学们不禁感慨:前辈们虽然缺衣少食,却从未放下对科学的赤诚。
站在旧址的青石板上,同学们轻轻抚摸门柱上的岁月痕迹——那是先辈们的“填图笔”,也是同学们今天的“精神坐标”。

图13 参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图14 探访中山大学抗战时期迁入澄江办学旧址
7 点线面成卷,青春谱新章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梁王山的薄雾,地质锤再一次叩响大地书页。这不是普通的野外实习,而是一场关于时间、坚持与发现的成人礼——在这里,每个地质符号都被赋予生命,每块岩石都在诉说史诗。
老师常说"地质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直到在梁王山北坡亲手摸到断层接触面的那一刻,同学们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分量。《构造地质学》中僵硬的示意图,瞬间化作指尖下凹凸有致的破碎带,亿万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错动仿佛触手可及。
犹记初次分组填图,同学们如同散落的矿物颗粒各自为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了转折——体力充沛的男生主动扛起沉重的标本袋,细心的女生将防水布让给淋湿的记录本。半个月后,同学们相互协作,团结无间,成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

图15 实习队全体师生野外合影
那些山野馈赠的浪漫时刻更令人难忘:在海拔2600米处发现腕足动物化石的惊叹,暴雨后云海吞没山脊时突然显露的完美地层剖面——原来所谓"地质情怀",就藏在这些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瞬间里。

图16 茅口组的腕足动物化石
当填图成果揭示梁王山历经三次海陆沧桑的历史时,时间被赋予了全新的刻度。课本上抽象的“亿万年”变得无比具体——同学们正立于古特提斯洋的遗迹之上,指尖抚过的每道波纹,都是2.7亿年前潮汐的烙印。此般震撼,令人顿悟为何“地质学家是能看见时间的人”。
“百年地科,再创辉煌”——这不仅是对未来的热切期许,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更高要求。点线面交织,终成山河画卷;独立图中见,方显地科担当。这,就是属于2023级地科学子的“梁王山答卷”。地科学子立志为地科未来的辉煌贡献青春力量,坚信百年地科必将续写新的华章!

图17 实习队学生代表在层青阁题字缅怀峥嵘岁月

图文:2025年云南澄江实习队
校稿:2025年云南澄江实习队带队老师
排版 编辑:母先祯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