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追寻红色印记,坚持绿色发展——甘肃宁夏地球物理野外综合实习纪实
前言
在完成地球物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我院实习队临时党支部充分挖掘实习场地周边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积极开展特色鲜明的支部活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2025年7月8日,实习队16名同学在沈旭章、卢绍平、张领、何骁慧4位老师带领下,前往八步沙林场、西路军烈士陵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活动。
1 责任与坚韧:八步沙治沙精神传承

图1 师生共同学习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

图2 八步沙实践创新基地师生合照
2 烈火丹心:西路军的壮烈篇章
在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中,西路军是一支用鲜血和信念铸就的不朽铁军。他们身处极端险恶的环境,肩负着保卫陕甘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北上的重任。面对层层围堵和严酷考验,西路军将士们以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书写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崇高品质。
实习队的师生们踏访古浪的西路军战役纪念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那些为理想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倾听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回响,感受西路军精神的厚重与力量。
纪念馆通过声光电交织的艺术表现,配以精美的图片、珍贵的文献、逼真的雕塑和动人的油画,再现了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景,那一声声铿锵誓言,仿佛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激起阵阵澎湃的共鸣。这里不仅铭刻着英雄们无畏牺牲的壮举,也承载着党中央和河西人民对他们深沉的怀念与关爱。西路军的精神,如同那巍峨的祁连山,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高峰,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图3 师生共同缅怀西路军
西路军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战争本身的记忆,化作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信仰,用热血写下了忠诚与担当。
放眼未来,地科师生们将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那段峥嵘岁月,铭记西路军先烈们的英勇与牺牲,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传承那份信仰与坚守,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绵延不绝,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踏上通往未来的征途,把青春和智慧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4 师生在古浪战役纪念馆前合影
3 历史的回响:在永泰古镇追寻文化脉络
古镇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斑驳的墙体仿佛低语着历史的痕迹。行走在永泰古镇,一种静谧的力量在心底流淌。它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被时间雕刻出的沉稳与从容。这里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古镇”,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一砖一瓦承载着过往的故事,一桥一巷串联着文化的脉络。
踏入古镇深处,永泰小学的青砖黛瓦在斑驳树影间若隐若现。这所看似寻常的校园,藏着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教育传奇 —— 自建校以来,它从未中断过教学传承,是目前国内保存最高、历史最久的成建制小学。比中山大学的校史还要早数十年的岁月里,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了科举废除的浪潮,经历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着课堂的温度。
校园里那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榕,据传是建校时亲手栽种,如今枝繁叶茂的树冠几乎覆盖半个操场。树下的石碑刻着历任校长的姓名,从清末的秀才先生到如今的年轻教师,二十余代教育者的名字在风雨中依然清晰。几间翻新过的教室保留着百年前的格局,木质窗棂上还能看到早期学生刻下的模糊字迹,与现代课桌上的卡通贴纸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正是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让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浸透着教育的韧性。几间质朴的教室,摆放着为数不多的课桌,虽简单却充满力量,承载着乡村孩子们对世界最初的想象与渴望。教室的墙上,黑板报上 “勤奋学习、快乐成长” 几个大字醒目而有力,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
在这里,老师们的目光坚定而温和。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不禁让人想起那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便是他们教育初心的真实写照。师生们有幸与几位孩子进行了短暂交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纯粹而炽热,那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这光芒足以抵御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回首往昔,永泰小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这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学校赋予的知识与品格,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投身于乡村建设,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在城市中努力拼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永泰小学启蒙教育的根基。
古镇的沉静与小学的生机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无比动人的乡村画卷。这一刻,同学们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并非仅仅是被供奉在博物馆中的展品,它在人们日常的坚守中得以延续,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代代流传。永泰小学里的孩子和老师,如同这片土地未来的种子,在岁月中静静扎根,悄然生长。古镇之所以在时间的长河中未曾被淹没,不仅仅是因为砖木结构的坚固,更在于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它让大家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也让大家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4 结语:精神的延续与时代的召唤
从八步沙的治沙壮举,到西路军的英勇牺牲,再到永泰古镇与小学的守望与传承,师生们在短短几天的实地行走中,跨越了自然与历史、生态与文化的多重维度,也深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从未远离,它以各种形式镌刻在祖国大地的褶皱与年轮中。
这些地方虽相距不远,却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信仰基因:一种不惧风沙、不畏牺牲、不忘根脉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从老一辈治沙人的锲而不舍,到革命先烈的慷慨赴义,再到乡村教师的默默耕耘与孩子们的眼中星光,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了新时代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和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大家唯有将这份感动化为行动,把所见、所闻、所思内化为信仰的力量,外化为实践的动力,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红色精神、绿色信念、人文温度,终将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属于地科人的青春光芒。
图文:22级地球物理实习队第三组
校稿:沈旭章
排版:马小玥
编辑:马小玥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