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闫永刚: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编者按】在学校第十三届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用精彩的课堂征服评委,用创新的教学打动学生。他们不仅是比赛的优胜者,更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
“我的老师,是讲台上闪闪发光的人,是我们科研的引路人,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进获奖教师闫永刚副教授的课堂内外……
闫永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在本次学校教学竞赛中荣获公选课组二等奖。主要从事古地磁学与构造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EPSL、GRL、JG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图:闫永刚于云南澄江野外实习
教育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系统性思维,擅长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研究案例有机结合。比如在讲授特提斯构造带演化过程时,从全球板块构造的宏观视角切入,再逐步深入到区域地质特征的具体分析。
他的课堂讲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讲解古地磁学基本原理时,会先详细阐释岩石剩磁的形成机制,再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图表示例,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利用古地磁学方法重建板块运动历史。他特别强调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经常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他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某个科学问题,往往会先让我们独立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再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出正确的科研思路。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解读,他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可靠的数据支撑。

图:闫永刚参加教学竞赛
科学研究
在科研上,老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古地磁等研究方法重建特提斯构造带大陆块体的运动历史。在青藏高原和东南亚的广袤区域,他带着我们系统采集岩石样本。在实验室里,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们进行重复测量,确保数据的可靠。尽管古地磁实验过程漫长而繁琐,但他始终保持着专注和热情。当获得关键数据时,他眼中总会闪现出欣喜的光芒,想必那是科学探索最纯粹的快乐。在指导科研实践时,老师既给予我们充分的自主空间,又会在关键环节严格把关。这种既开放又规范的指导方式,让我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科研的能力。
在科研道路上,老师也经历了所有研究者都会遇到的困惑与艰辛,但正是对科学问题的执着追求,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认识。老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真正的科研,是在重复中发现突破,在坚持中收获成长!

图 :闫永刚于云南思茅盆地整理古地磁样品
工作之余
在工作之余,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他保持着打羽毛球的习惯,每周都会抽时间和我们一起打球。球场上,他专注而认真,但从不计较输赢,更在意的是运动带来的放松和快乐。
老师常常和我们一起去学校饭堂。一碗简单的面条就能让他满足,边吃边和我们聊些轻松的话题。没有学术讨论时的严肃,而是像朋友一样关心着每个人的生活近况。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让我们在科研路上既感受到严谨的学术指导,也体会到温暖的师生情谊。

图:闫永刚与学生在一起
获奖感言
作为一名地球科学领域的教师,我始终希望将这门学科的广博与魅力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仅理解地质演变的奥秘、气候环境的规律,更能培养起探索自然、守护地球的科学精神。
在备赛过程中,我尝试将传统地质理论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通过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实践,让抽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变得更直观、更生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魅力。
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教学,让课堂成为激发科学好奇心的窗口,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地学英才。
——闫永刚
供稿:来振洋 李旦欣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李琳琳 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