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 | 参访三峡大坝,探讨工程之美

发布人:黄荣 编辑:母先祯

引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在《地球科学认知实习》课程中前往参访三峡大坝,解码超级工程的奥秘,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磅礴力量。

三峡大坝前的合影和纪念
 

01  初遇:换乘中心启新程

 

  同学们怀揣着对超级工程的好奇,大家有序换乘,驶向三峡大坝的怀抱。车窗外,长江水奔涌向前,似在诉说千年的水利故事,而大坝即将揭晓的神秘面纱,让学习期待值拉满。

 

02  俯瞰、平视、洞察

 

1  俯瞰:196平台与坛子岭

 

  登上196平台,大坝轮廓初现。乘电梯攀坛子岭,这里是俯瞰三峡大坝如何发挥水利作用的绝佳点位。极目远眺,大坝如巨龙横卧长江,截断巫山云雨。脚下,江水在坝体约束下,展现出静与动的奇妙交织 —— 一侧是高峡出平湖的浩渺,一侧是泄洪时的汹涌澎湃。同学们或驻足远眺,或围讨论证,将课堂上的地质知识、水利原理,与眼前实景对照,惊叹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三峡大坝俯瞰图

 

2  洞察:船闸观景平台

 

   移步船闸观景平台,聚焦世界最大的双线五级船闸。看着船舶如 “水上电梯” 般,完成垂直落差113米的升降,它利用了连通器原理来实现船舶的升降。当船舶要从下游往上游行驶时,首先进入最下游的闸室,关闭下游闸门,然后往闸室内充水,使闸室内水位与上一级闸室水位齐平;打开上游闸门,船舶驶入上一级闸室;接着重复上述充水、开门的步骤,依次通过五个闸室,最终到达上游水位。从上游往下游行驶时,则是相反的操作,通过泄水降低闸室水位,让船舶逐级下行。大家深刻理解了通航设施的精妙设计。从船舶过闸的缓慢节奏里,读懂水利工程对航运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感慨大国重器背后,无数工程师的匠心巧思 。

双线五级船闸

 

3  平视:185平台的震撼

 

  来到185平台,与大坝坝顶平视。近观坝体的巍峨厚重,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温度。江水拍岸声中,同学们交流着大坝的建筑结构、材料应用,探讨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链接 。同时,学生们也看到了世界五大截流,而三峡就独占其二,不禁对三峡大坝工程感到钦佩和自豪。

大坝平视图

 

03  返程:带着思考再出发

 

  参访行程结束,三峡大坝之行的收获,早已沉淀心间。从工程技术的惊叹,到人文精神的感悟,同学们见证了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的共鸣。这一路,是知识的实践课堂,更是青春与大国重器的对话。

  当车轮驶离,三峡大坝的身影渐远,可探索的火种已点燃。三峡大坝这样的恢弘工程给了同学们巨大震撼,同时也激励了他们探索新知、上下求索的学习热情。

世界五大截流

 

04  神农架与三峡实习总结回顾

 

  随着野外考察的脚步渐渐停歇,知识与感知的积累终于迎来了凝结与呈现的时刻。2025年7月13日下午,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4级本科生在“神农架-三峡”地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完成了全组协作的总结汇报。实习既是一次行走中的学习,更是一次理解地球深处故事的旅程。而这一场总结汇报,则如同给这段旅程画上了一个思考与再创造的句点。

 

1  开启汇报:在教室中再次出发

 

在讲台前,同学们的讲述悄然开始。第一张投影上的封面标题是熟悉的“神农架与三峡地质认识实习汇报”,胸有成竹的组员站在台前,介绍实习路线选择——神农架线与秭归线,同学们通过野外笔记展示、样品展示、PPT汇报等方式,围绕五大主题:岩性、构造、地貌、地层界限与地质灾害进行了详尽、多面地描述,对实习期间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

汇报成员介绍小组实习线路与汇报框架
汇报成员讲述岩性、构造等野外观察成果

 

2  聆听点评:老师的鼓励与启发

 

  汇报结束,教室中的灯光依旧明亮。老师们认真听完同学们的展示,提出了精辟的问题,也对汇报的结构与表达给予肯定。杨小强老师指出同学们进行小组汇报时仍存在一些可改进的地方,如要将岩石构造与地质构造区分开、说明地层接触关系时要描述产状等,也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地质表达中,更加注重从观察走向分析,从描述迈向解释。点评不仅是一次评估,更像一次方向性的再校准,让同学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地质学习并不止步于实地观察,还需回到桌面之上,通过文字、图像和逻辑将所见所思有机串联。

老师总结点评,提出中肯建议

 

3  尾声:一次“再认识”的实习报告
 

  地质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总能把同学们带到表层之下,去理解那些沉默岩石背后的历史。而总结汇报环节,则是同学们第一次试图把这一切讲出来。

  这次的PPT展示不仅是一次学习成果的呈现,更是一次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从站在山崖前观察擦痕到站在讲台上讲解构造,大家完成了一次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实习虽已结束,但岩层未息、讲述未止。


 

撰稿:地球科学认知实习队第六小组
图片:地球科学认知实习队全体师生
排版:严积翔
编辑:马小玥
校稿:黄康有
初审:梁秋芸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