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 | 探秘地层与破裂
2025年7月10日至11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地质学类专业的同学们,在六位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宜昌莲沱村,开展地质认识实习。同学们眼观手触,切实体认书本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领悟岩石中记录的亿万年奥秘。在链子崖,地科师生不畏陡坡,相互帮助,共同登顶,亲身感受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危岩滑坡治理领域展现的卓越智慧。短短两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的生动教学中深化了专业知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赞叹;在师长细致体贴的关怀与同窗协作的暖意中增进了情谊,彼此如同家人般携手并进。
莲沱村的地质探索之旅
7月10日,师生奔赴莲沱村开展地质考察。进村途中,村民与同学们亲切交谈,路旁农作物错落,老师们细致讲解作物种类,让同学们在专业探索之余,也收获生活常识。

同学们首先奔赴峡东莲沱村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点。在这里,典型地层沉积接触界线清晰呈现,不同类型的岩石叠置关系在老师讲解下“活” 了起来,莲沱组河流相砂岩堆积在黄陵花岗岩风化面之上,半风化基岩、淋溶层、风化壳、非整合接触面、水进砂体的结构层次,被逐一拆解,地质密码就这样在眼前解锁 。

莲沱村是莲沱组地层的命名地,是观察莲沱组和南沱组地层界线的绝佳处。新元古代拉伸纪,扬子板块从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裂解,在变质结晶基底之上,开始了华南大陆沉积盖层的发育,莲沱组代表温暖沉积环境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应运而生。莲沱组之后,地球进入了“雪球地球”时期,全球冰封,南沱组冰碛砾岩沉积地层以平行不整合覆盖在莲沱组之上。沉积地层如同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从莲沱组细颗粒砂岩-粉砂岩,经中层薄层湖泊相沉积,到上层粗杂冰碛砾岩,沉积环境清晰地呈现了区域气候从暖干渐冷、步入冰期的演变。而莲沱组与南沱组之间印证两组地层沉积间断的“小小”的平行不整合,却是跨越了大约六千万年的漫长岁月。

链子崖启程:晨光中的地质考察新征程
7月11日,伴着秭归实习基地磅礴的日出,同学们踏上了前往链子崖的旅程。

链子崖危岩体位于黄陵背斜西翼,长江右岸,与著名的新滩滑坡隔江对峙。崖体地形陡峻,俯视长江。这里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山体切割得千沟万壑。频繁的微弱地震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对岩体结构产生日积月累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山体内部的应力分布,为后续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埋下伏笔。在观景平台,章桂芳老师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解了最近的一次新滩滑坡的背景和防灾减灾工作,并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新滩滑坡发生的原因和地质工程师们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

同学们在观察新滩滑坡
1 登顶之路:汗水与热情交织的地质探索
在观察完新滩滑坡之后,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开始往山顶攀登。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往高处走,一侧是崖壁,一侧是悬崖。灰白色的石块层层叠叠,像大自然摊开的 “地质史册”。石阶或缓或陡,攀爬的汗水浸透衣衫,却浇不灭探索的热情。

同学们攀登链子崖
2 崖顶观察:岩体特性与危岩治理的智慧结晶
登上崖顶,同学们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链子崖的裂隙。链子崖岩体上硬下软,底部是软弱的煤炭地层,上部是坚硬的二叠系灰岩。底部软弱层在上覆岩体的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上部坚硬岩层脆性破裂。同时,底部煤层长期被开采,形成大面积的空洞。上部岩体拉力增加,裂缝发展加快,更容易产生新的裂缝。对于这种情况,地质工程师们通过精细勘察,动态监测,加固软弱基座,锚固岩体,处理地下水等一系列措施成功遏制了裂隙扩展,实现了对危岩体的长期稳定控制,维护了地质安全。
链子崖的警示
链子崖,这座大自然的地质杰作,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同学们展现了地球数十亿年演化历程中的精彩片段,吸引着无数地质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前来探索,更以危岩体的存在时刻提醒: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唯有先读懂岩层的语言、敬畏地质演化的铁律,才能与这片承载着地球记忆的土地真正和谐共生。

链子崖景观
每一道裂隙都是地球的低语,每一块岩石都是时光的见证——来这里触摸地质历史的温度,更要带着对自然的谦卑,续写与大地相处的智慧篇章。而这份对地质奇观的惊叹与探索的热忱,此刻正定格在师生的合影里,这张照片,既是人类与地球亿万年杰作的对话,也是人类对自然探索精神的生动注脚。
地质认识实习,是师生与地球久远历史一次对歌。从莲沱村地层中读懂气候变迁的密码,到链子崖裂隙间窥见地质运动的力量,同学们不仅触摸到了岩石里凝固的亿万年时光,更在师长的指引与同窗的协作中,领悟到地质探索的真谛——它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追问,更是人类以谦逊之心理解大地、以智慧之力守护家园的修行。这些镌刻在岩层中的故事,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未来,2024级地质学类专业的同学们将带着这份对地球的敬畏与热爱踏上征途,定能在解读更多地质奥秘的同时,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撰稿:地球科学认知实习队第五小组
图片:地球科学认知实习队全体师生
排版:严积翔
编辑:马小玥
校稿:黄康有
初审:梁秋芸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