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梁浩:予乐于研,爱我地科

发布人:黄荣 编辑:母先祯

    【编者按】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2025级研究生班主任梁浩副教授,看看他是如何破解大地之谜,坚守育人初心的。

 

    梁浩,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25级研究生班主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与构造地貌演化、大河水系长期演化过程、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海陆演变以及释光年代学及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的探索和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GPC、GSAB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图:梁浩参加珠江口外海域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科学研究

 

    梁老师常常跟我们讲起黄河的故事,说那不只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史书”。他花了很多年时间,一步步走过黄河中下游,用释光测年和宇宙核素这些“地质时钟”,一点点还原出黄河在八百万年间如何从分散的湖泊和河流,逐渐连通成今天壮观的“几字型”。他通过详实的野外考察和先进的年代学技术,重建了黄河中下游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其自约800万年前以来的阶段性演化历史。梁老师总是说,黄河因其独特的黄土覆盖与良好保存的古老沉积,成为研究世界大河演化的理想区域。

 

    在华南沿海,梁老师还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数千个钻孔数据,探讨构造与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环境的共同影响,进而解读海陆变迁的故事。展现了他从高原到海洋的广阔学术视野与综合研究能力。

图:梁浩于甘肃酒泉祁连山前

 

书育

 

    在培养学生方面,老师就像一位循循善善诱的向导。他经常分享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的经历,“在野外期间,我重新认识到许多地质知识,勾起很多兴趣,想去研究探讨它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他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释光实验室里,老师总是说:"每个样品都会说话,关键是要用心去听。”2013年在英国交流时,老师看到苏格兰大学的实验室深受触动,回国后致力于为我们打造同样优秀的释光实验室。他常常鼓励我们:"做科研就像建大楼,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已经盖好的小屋,要专心打好自己的地基。"

图 :梁浩于粤东沿海采集宇宙成因核素样品

 

地科情缘

 

    老师对学院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作为从本科到博士,从博士后到副教授都在中大地科成长的"老地科",他亲眼见证了学院从广州地环大楼到珠海海琴大楼的发展历程。时常听他提起,当年张珂老师的地球科学概论课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科研道路。现在作为教师,他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学生们眼里闪烁着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光芒。

    回首地科百年,他时常满怀深情地说:"地科就像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根脉相连,生生不息。"这份深厚的情谊,让他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教学与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

图 :梁浩与学生在晋陕峡谷


 

语学子

 

    同学们,地球科学是一本用亿万年写就的壮阔史书,它就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粒沙石之中。希望你们保持那份最初的好奇心,像解读密码一样去探索黄河的曲折、珠江的沉积、高原的崛起。科研的路上或许会遇到挫折,但请记住:真正的成长,始于你用心聆听每个样品背后的故事,勇于在看似平凡的数据中发现不平凡。不要羡慕他人已有的成果,而要专注于搭建自己的学术大楼。愿你们以坚持为笔,以大地为纸,在这无垠的科学世界里,写下属于你们的精彩篇章!

——梁浩
 

采访:王逸文 来振洋 李旦欣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