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沈旭章:云海雪峰,聆听地球律动

发布人:黄荣 编辑:马小玥

【编者按】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2025级研究生班主任沈旭章教授,看看他是如何在云海雪峰中聆听地球律动的。

 

      沈旭章,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25级研究生班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外众多地球物理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结构、中国大陆及全球上地幔间断面性质、地球深部间断面探测及成像的地震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图:沈旭章于祁连山

科学研究

      沈老师是一位用地震波和地球“对话”的人。他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已经二十多年了,尤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情有独钟。他常常和我们聊起刚开始在那里布设地震台阵时的经历,说那时候仪器没现在先进,路也没现在好走,但一步一步走过来,积累的数据越来越丰富,看到的“地球内部图景”也越来越清晰。

      老师开发了好几种接收函数的分析方法,比如用S波接收函数反演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还有利用多次波更精确地确定莫霍面的性质。他的一些方法还曾被国外著名的地震学研究团队引用并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子刊上的文章里。

      沈老师常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藏着太多未知,人类目前打钻最深才十二公里,相比地球半径六千多公里,简直就像只摸到了西瓜皮。所以他总是鼓励我们要敢于尝试新技术,比如把人工智能用到地震波数据处理中,从海量记录里提取更细微的信号等。

图:沈旭章在学院做学术报告

教书育人

      “地球物理学本质上是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我们经常在前人未曾探索的地区运用先进仪器进行地震观测。”老师时常给我们讲2020年去西藏墨脱布设地震仪的故事。那时候墨脱的路况极差,雨季漫长而滑坡频发,有一次他们遇到道路中断,只能和当地老乡一起,冒着雨把几百套仪器一件一件从半山腰背出来。老师说,那次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聪明头脑,更需要坚持和协作的勇气。老师不仅在科研上指导我们,还非常关心教学。他讲课特别生动,总能把复杂的公式和原理用实际例子讲明白,就连平时最怕公式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

图 :沈旭章带领学生在新丰江断裂-地震、地质联合野外实习

      “希望大家每天能花上一段时间能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沈老师自己就是一个运动达人,几乎每周都会约我们打篮球或羽毛球。他特别关注我们的身心状态,提醒我们在从事任何研究必须要一个好的身体支持。

图:沈旭章带领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佳绩

地科情缘

      沈老师是2017年加入我们学院的,那时候正是地科飞速发展的阶段。他常常感慨说,能在这个时候成为中大的一份子,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他为我们地球物理专业感到自豪,经常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和地质、地球化学、行星科学等专业方向紧密交叉。”在老师看来,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种研究范式的创新——以地质问题为导向,以地球物理方法为手段,解决真正有意义的大问题。

      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回顾地科从1924年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这一百年过程中有辉煌,有波折。今天在南海之滨建设起了宏伟的海琴四号大楼,有活力满满的师资团队,有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平台,这些都为地科的“腾飞”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老师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学院的下一个百年,正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图 :沈旭章在本科教学专题研讨会上


 

寄语学子

      同学们,一栋建筑能矗立多高,取决于地基挖得有多深。大学,正是你们为人生和事业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眼下扎实学好专业课,将来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是一笔终身受益的财富。

      我们今天的科研条件,已远胜从前。过去,前辈们只能用尺子人工测量地震图纸,处理数据极为艰辛;而现在,我们有了高速计算、智能分析等先进手段。但与此同时,竞争也更激烈,环境也更“卷”。这是国家发展关键期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科研,从来不只是为了发文章、拿项目。它源于我们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是对未知的一种温柔追问。愿你们始终保持这份兴趣和热爱,让探索成为内在的动力。但同时,也要记得将个人所学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服务大国崛起中实现自我成长。

——沈旭章
 

 

采访:龙师尧 安施绮 补涛 张意林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