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宝藏之红色基因|澄江化石群里的烽火学魂
【编者按】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自1924年创立以来,已走过百年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代地科人以山川为课堂,以锤凿为笔墨,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科学篇章。他们采撷的地质标本,不仅是科研的基石,更凝结着“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为此,学院特别推出“地球宝藏之红色基因”专栏,通过讲述标本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大地科人扎根大地、勇攀高峰的奋斗足迹,激励后来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新时代地质报国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澄江生物群化石


“我们深入到著名的澄江帽天山地区时,山路菜地旁的大片筇竹寺组黄色泥岩露头映入眼帘,其中埋藏着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5.3亿年前的地球生态系统如何勃勃生机。我们兴致勃勃地挥动着地质锤,小心翼翼地在泥岩中翻寻着这些珍贵的生物印迹。每一次的获取,都引来同学们的一阵欢呼和雀跃。短短几小时的化石挖掘之行,让我们仿佛穿越到那个不同寻常的时代……” ——学生 叶长青
帽天山的科学曙光
1939年2月,中山大学地质系西迁至云南澄江县城以东三公里东龙潭层青阁,3月初开学复课。杨遵仪教授归国,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1939年深秋,在云南澄江帽天山的崎岖山路上,杨遵仪带领着学生们,背着简易的地质工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开展野外考察。就在1940年3月,杨遵仪、何春荪等人再次发现古介形虫等多种低等古生物化石。这成为澄江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发现之先声。当时的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些看似寻常的野外调查,正在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埋下伏笔。

在战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师生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展工作,小心翼翼地刷去岩层表面的尘土,露出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他们发现的大量小型动物化石,包括保存精美的节肢动物和软躯体生物,为后来震惊世界的“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最早的线索。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科研条件,师生们未能完全认识到这些发现的重要性,但详实的野外记录和标本采集,为1984年正式发现澄江动物群这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世纪的深厚情谊
2024年11月,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与澄江的守望互助,也为纪念中山大学百年校庆,澄江市向中山大学博物馆捐赠了一副7米长、3米高的岩层展示墙,以铭记这段峥嵘岁月。在这7米长黄褐色页岩上,镶嵌着数十块精美的澄江生物化石。这件科学与历史交融的礼物,将抗战时期中大地质人在澄江的科研坚守,化作了永恒的校园记忆。这座岩墙不仅承载着地球生命的奥秘,更铭刻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坚守文化火种的不屈精神。

传薪火的地科学子
每年盛夏,地科学子们都会踏上云南澄江的土地,开展野外实习。手持地质锤的年轻人们,在岩层中寻找着生命的印记。当他们在筇竹寺组页岩中发现保存完好的节肢动物化石时,仿佛与抗战时期在此坚持科研的前辈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击掌。

学生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似乎与泛黄的老照片里的场景渐渐重叠。这种年复一年的野外传承,不随时光而褪色,反而愈发鲜活。地科学子们,在此书写的不仅是野外实习报告,更是在续写一部始于抗战烽火、绵延八十余年的地质长卷。这部长卷的最新篇章,正由他们的地质锤,在澄江的岩层上一笔一画地刻写。

【结语】如今,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块上,依稀可见远古生命的印记。“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的空白,更铭记着中大学人在抗战烽火中坚持科研的坚韧品格。
而今,这些化石已成为连接两个世纪的科学纽带。每年夏天,中大地科师生在此驻足,在开展野外实习的同时,聆听岁月往事,或者这就是红色基因的生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在民族需要时,或者这就是对前辈“地质报国”的最好回应!
资料出处:中山大学博物馆、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
整理、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