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地学:第三届数据驱动与地学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
2025年10月13-15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数据驱动与地学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与地球系统科学融合”(Fusion of AI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为主题,由成秋明、王坚、沈树忠和郑志明等4位院士担任联合大会主席。会议规模盛大,近650名来自全国33所高校与50家科研院所的学者齐聚一堂,更云集了张培震、夏军、陈晓非、沈树忠、陈发虎、郑志明、侯增谦、戴永久、成秋明、胡瑞忠、黄建平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Alik Ismail-Zadeh、Timothy M. Kusky,以及南非科学院院士Emmanuel John M. Carranza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共话数据驱动与地学前沿发展,充分体现了会议的高层次与国际化水平。

大会合影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致欢迎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徐学义研究员、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房同珍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武雄教授、世界地质图编制委员会主席Roland Oberhänsli教授、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主席Raimon Tolosana Delgado博士、纳米比亚地球科学理事会主席Anna-Karren N. Nguno、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Hassina Mouri教授(视频)、非洲地质学会会长Gbenga Okunlola教授(视频)等分别作大会致辞。大家一致认为,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地学研究范式,期待本届会议能汇聚智慧,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攻克重大科学难题,推动地球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高松在开幕式上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致以诚挚祝贺。他指出,数据驱动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新范式,正深刻推动地球科学在基础研究、资源勘探、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高松介绍了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与多学科综合优势,特别强调了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重点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大海洋学科群,这一战略布局与本届会议“人工智能与地球系统科学融合”的主题高度契合,是对“AI+地球科学”前沿探索的积极响应。高松对众多国内外顶尖学者的参与表示感谢,期待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数据驱动背景下地球科学的研究创新与学科发展。

中山大学高松校长致辞
围绕会议主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南非自由州大学Emmanuel John M. Carranza教授,日本京都大学Katsuaki Koike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Alik Ismail-Zadeh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Timothy M. Kusky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haun Lovejoy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秋明院士做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报告人分别从火星探测与人工智能、流域模拟器研发的遥感技术与大模型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矿产勘查靶区定位、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与地热资源高级空间建模与特征识别、计算地球动力学在理解地质灾害与地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助力解决早期地球构造与宜居性中的长尾数据问题、基于数字建模与物理过程模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通用陆面模式2024、人工智能与动力模式深度融合的地球系统预测模型、基于半阶能量平衡方程的气候模拟与预测、深时数字地球与地球系统协调演化等方面展示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科研进展。这些成果直面“双碳”战略、资源能源安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10月14日至15日,会议设置的8个分会场共组织了219场专家学者口头报告,围绕28个专题展开。研讨内容聚焦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地学建模与预测等前沿议题,集中展示了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及其在能源矿产、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为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搭建了高效平台。
在闭幕式的优秀学生论文颁奖后,成秋明院士作大会总结。他指出,本届会议影响力显著、参与广泛,不仅得到国内基金委、科技部及多所高校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德国、加拿大等多国学会主席与专家的积极参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历经三届发展,会议内容已全面覆盖大气、海洋、地球物理等主要地学领域,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动研究从大数据学习走向模型落地,有力践行了国家“AI+地球科学”战略。我国在该领域凭借重大项目的牵引与跨学科体系建设,已跻身世界前沿。他呼吁全球学者继续秉持共建共享理念,深化国际合作,并期待未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更集中展示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地学领域的应用蓝图,标志着我国地学研究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一步。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数据驱动与地学发展专业委员会、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之江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教育部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全国重点实验室、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教科文组织“深时数字地球和矿产资源”教席、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
供稿:罗妙琪 侯卫生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