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贺传奇:带着好奇心探索火星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科研与人生道路上给予我们指引与启迪,用责任与热爱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近青年教师贺传奇副教授,一起在蔚蓝深处,感受地球的喜怒哀乐。
贺传奇,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预聘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德国地学中心及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现聚焦于火星水成地貌(由液态水冲刷形成的地貌)。通过对现今火星地貌的研究,推算火星湿润时期液态水储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而对火星早期气候及宜居性进行约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 Communications、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
科学研究
贺老师常说“地貌是星球沉默的语言,它没有消失,只是在等待被读懂”。贺老师的科研之路起步于地球表面过程研究。博士期间,他聚焦于构造驱动下的山脉演化机制。博士毕业后,他开启跨学科学术探索。在德国期间,他将地貌学与生态学结合,尝试揭示分水岭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经历,让他把目光从地球转移到火星。在合作导师NASA项目资助下,他开始利用地貌证据探索一些科学问题:火星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如何塑造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哪些区域拥有过地表水?古水源从何而来?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线索,藏在如今的火星地表。即便当下已无液态水流动,但火星表面的河谷与湖盆轮廓依然清晰,宛如一部沉默的星球地史。他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水系模拟等方法重建古流域格局及水量,为评估火星宜居性提供了定量证据。他始终坚信:虽然火星表面液态水已消失,但其留下的冲刷证据还在,因此我们能从地貌中探寻火星早期的水活动及其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科研指导
在科研道路上,贺老师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师者,更是一位真正愿意花时间把学生“带进科学世界”的导师。在他眼中,科研不是完成一串任务,而是在追问、怀疑与求证中接近真相。加入课题组后,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贺老师从来不是把学生“管起来”,而是把每个人“带起来”。他对科研的投入体现在最直观的“时间”里。组里实行一对一讨论制度,每个人每周都有固定的单独学术讨论时间。从选题逻辑、技术路线,到推理链条和图表表达,贺老师都会逐项把关。当我们带着结果去找他时,他不问“你做了多少”,而是问“你理解了多少”、“哪里需要我帮助”。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但同时更强调论证能力。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明白,科研并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与认知较量;真正的难度,从来不在技术,而在于能否把问题追问到底。他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学术上的诚实与坚持。
地科情缘
行星科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为贺老师的研究提供了高水平合作的平台。2023年起,中山大学实施全新的人才引进体系,“预聘-长聘制”给于年轻教师全方位的支持,使贺老师能高质量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学院及张培震院士的大力支持下,贺老师快速组建了一支由博士后、博士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希望能尽快为地科院的行星科学方向做出贡献。
工作之余
羽毛球场成了我们的第二个阵地。大家享受挥拍的痛快与松弛。日常里,他也会和我们一起吃饭,餐桌上没有压力,没有距离,只是纯粹地交流、分享和相互支持。和贺老师在一起,我们真正感受到:科研可以很硬核,师生关系却可以很轻松。
寄语学子
不要让自己被起点定义。你可以研究山脉,也能理解生命,你可以追问地球,也可以走向火星。真正的边界,不在学科之间,而在思考的深度里。愿你们永远保持向上生长的力量,去探索比自己更大的世界。
——贺传奇
文字:赵丹
编辑:梁诗欣 母先祯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