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张领:探星月深处,溯演化本源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征程中的关键引路人,他们不仅讲授专业学识,更在思想、实践与职业发展等诸多维度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引领,以担当与热忱呵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让我们从学生的视角,走近张领老师,去探寻他所钻研地球物理方法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的独特魅力,以及月球与火星次表层结构的探测与成像背后的精彩故事。
张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探月工程四期领域科学家助理,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2014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应用地球物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学位,后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地球物理前沿研究,随后于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行星科学博士后研究。从事地球物理方法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重点聚焦于月球与火星次表层结构的探测与成像,围绕穿透雷达数据的处理、去噪、成像与反演建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及天问一号等探测任务中开展了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并为任务的科学成果积累提供了支持。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PSL)、Ge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ApJL)、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TGRS) 等发表十余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其研究工作在月球与行星内部结构探测及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科学研究
张领老师的科研之路,从地球出发,延伸至更广阔的星际空间。他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方法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尤其探地雷达在月球与火星近地表结构探测中的方法技术及地质解释研究,关注从信号传播机理到数据反演成像的全过程分析。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嫦娥系列、天问系列等深空探测任务,在月球与行星次表层雷达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进展。
从嫦娥四号着陆区的撞击坑沉积结构,到天问一号火星车着陆点的地下介电性质,再到嫦娥六号任务中的月壤参数提取与成像,他不断探索新的算法与模型,推动深空雷达数据的定量分析与演化解释。
教书育人
在科研之外,张老师为人谦逊温和,待学生如友,总能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真诚的指导与关怀。
课堂上的张领老师,总是温和又耐心。他开设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用清晰的逻辑讲述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公式在他的讲解中不再晦涩,反而变得生动、可感。同学们常说:张老师的课听得懂,也记得住。他总能在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理论真正落地。
在野外实习中,张老师又化身为亲切可靠的指导老师。无论是在烈日下的测线,还是风沙中的设备架设,他都亲力亲为,悉心指导。同学们操作不熟练时,他总是耐心示范;遇到困难时,他一句轻松的鼓励就能化解紧张气氛。张老师像一位能随时求助的伙伴,亦师亦友,让学习和科研都充满温度。
地科情缘
2022年12月,张领老师加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探索深空探测与地球物理的交汇前沿。从白山松水的吉林,到璀璨繁华的澳门,再到海风轻拂的珠海,老师的科研旅程跨越山海,也连接着地球与宇宙。
地球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窥见星球亿万年的历史。来到中大后,他积极投身于学院“深地—深海—深空”协同发展的格局中,希望以行星探测的视角助力学院的跨学科创新。他相信,地球科学不仅是理解自然的钥匙,更是一场不断靠近未知、拥抱未来的旅程。
寄语学子
同学们,科研的道路如星空般辽远。你们会遇到困难、疑惑,也会收获思考与喜悦。请记住,真正的探索,不是追逐结果,而是敢于仰望、敢于发问的那一刻。愿你们在学习中保持好奇,在前行中积蓄力量。
以地球之心,探宇宙之境;
以热爱之名,向未知出发。
——张领
供稿:李欣泽
编辑:梁诗欣 马小玥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