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文一雄:解深时岩层档案,启数据万象尘寰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文一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新生代古气候与古地貌演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在PNAS(古气候重建)、GSA Bulletin(古地貌重建)、Sedimentology(碳酸盐岩成因)等学术期刊发表8篇论文。

图:2024年文一雄老师在湖南雪峰山考察

 

科学研究

    文老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温室气候背景下陆地地貌-气候-生物演化的联系。他钻研沉积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涉及野外考察,实验室测试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建模分析。作为地球表层气候、地形、生物活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风化成土产物,古代土壤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与古地形信息。文老师的工作正是在野外观察并识别岩石地层中发育的古土壤,借助于稳定同位素分析与团簇同位素测温技术,恢复古土壤形成时的地表温度、降水等古环境特征,从而推断其对于全球古气候或区域地貌变化的响应。

    在当前信息时代地球观测和模拟技术的辅助下,多种观测和模拟生成了大量、多样且持续积累的复杂数据,文老师也开始集成并利用这些海量古气候数据来宏观描绘地球表层气候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正如他所说:“通过构建数据科学模型,我们可以对海量数据‘抽丝剥茧’,提取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活起来’,这将进一步推进我们对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相互关联和动态系统的理解。”

图:文一雄老师和学生在陕西省蓝田/石楼等县采集古土壤碳酸盐样品

 

教书育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与指导,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这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自勉,是文老师常常告诫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地球科学远非课本上单调的地质曲线,亦不是握在手中冷冰冰的岩石标本,而是一部等待破译的46亿年地球气候演化历史。

    文老师的课堂从不满足于知识的单向灌输,他更像是一位热情的向导:当讲述古生物与地层学知识时,他会带来自己亲手在野外采集的化石,和同学们讲述当时的采样场景,让学生们亲手触摸那距今数亿年的远古生命;当解读第四纪气候变迁时,他会将宏大的气候演化脉络与早期人类演化足迹紧密相连,从冰期的严酷到间冰期的生机,他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每一个振荡,如何在时间长河中塑造了人类祖先的命运,又如何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他看来,只有让学生亲手触摸,亲身感受地球脉搏的跳动,那份对地球科学未知的好奇心才能真正被点燃。

图 :文一雄老师作专题汇报

 

地科情缘

    文老师加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时,恰逢学院百年华诞,处处焕发着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作为学院首位“预聘-长聘制”引进的青年教师,他切身感受到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全方位支持。这一有力支撑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空间与条件,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前沿科学探索。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文老师聚焦陆地古环境重建、古地貌重建与大数据解析等三个研究方向,已初步组建起一支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小组,致力于为地科学院新百年的发展贡献力量。

 

寄语学子

    没有人可以预见未来,事与事之间的因和果,往往只在回首时显现。我们能做的,是全力以赴专注于眼前。请相信,每次努力的点滴,终会在将来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塑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轨迹。

——文一雄

 

供稿:黄骏麒 杜凡 任峻均
编辑:王志华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