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快讯|华南沿海珠江口~1000年前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啸源分析
我国华南海岸带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城市群和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然而,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了一系列活动构造带。这些构造带历史上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诱发不同规模的滑坡、海啸灾害。我国华南沿海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古海啸事件,海啸如何影响华南海岸带的环境,产生何种程度的灾害,一直是地球科学家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山大学王伟涛教授团队通过对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钻孔沉积物研究,揭示我国华南海岸带近千年来极端水文事件(海啸或风暴潮)的发生过程,相关成果发表于《地震地质》上。
1. 多指标结合判断极海啸沉积
研究团队选取珠江口钻孔E15(及辅助E12)作为样本,通过AMS14C测年和磁化率对比建立年代框架。E15钻孔岩芯5.90–4.24m深处发现了一段中粗砂层:粒度较粗、分选较差、色度偏深、含有大量海相生物碎屑、远岸海洋组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与上覆的正常浅海-三角洲细泥砂层明显不同,为典型的由海向陆方向搬运的沉积物。结合同期在南海北部及内海岛屿沿岸广泛分布的约1000年前高能沉积记录,推测该层为海啸沉积。
2. 距今约1000 年海啸的触发机制
距今约1000年的海啸沉积在南海北部(澎湖列岛、南澳岛、海南岛东岸)、西部(越南南部)、东南部(吕宋岛西岸)及内部岛礁(永暑岛、东岛)均有发现,表明事件影响覆盖整个南海及环海岸带,规模巨大。相比之下,海底滑坡或火山喷发诱发的海啸影响范围有限,难以造成如此广泛的沉积记录;而断裂带活动引发的强震更符合特征。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为高活性板块边界,俯冲速率70–80mm/a,北段地震复发期约500–1000年。数值模拟显示,其强震可在整个南海产生显著海啸波。综合沉积与构造证据,推测约1000年前马尼拉俯冲带强震是此次大规模海啸的主要触发源。
该研究通过精细的沉积学与年代学分析,发现珠江口地区距今约1000年海啸事件的明确证据,并将其与整个南海范围内的同期沉积相联系,对完善南海古地震—海啸风险评估及加强沿海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科学与现实意义。
文章:王伟涛, 杨小强, 舒鹏,等, 2025. 华南沿海珠江口约1000a前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啸源分析[J].地震地质, 47(4): 999. DOI:10.3969/j. issn.0253-4967.2025.04.20240170
供稿:张宇皓 王伟涛
编辑:王志华
初审:黄荣 董晓涵
审核:徐永怡 郑义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