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 方洪健 :无序中提炼有序,复杂中寻找简单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学院副教授方洪健老师,感受他在大地震动中的成像艺术。

 

老师简介

 

    方洪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于地球深部结构成像及地震震源。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Earthquake Science》期刊编委。

图:方洪健老师在箱根火山
 

科学研究

 

    方老师的科研可概括为从地震成像方法创新与区域及全球尺度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的应用。他提出了面波数据直接反演三维横波速度方法,实现了从频散曲线直接到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的成像,大幅度提升了浅部地壳成像的分辨率与稳定性。该方法已在地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被国内外近百个研究团队借鉴与使用。他还进一步发展了基于泊森多边形参数化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南加州二十年的观测数据,实现了高分辨率断裂带结构成像。

    加入中山大学后,方老师将国际前沿的地震成像方法引入华南地区的精细结构研究中。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基于节点地震仪的密集台阵野外观测,其观测结果对区域构造及成矿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取得了新的认识。方老师研究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目前已被同行引用1800多次。

图:方老师在野外
 

教书育人

 

    方老师为人谦虚平和、真诚待人,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总能在学习与人生的道路上给予真挚的指导与鼓励。

    课堂上的老师思路清晰、讲解透彻。他开设的《复变函数》和《高等地震学》等课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理论与地震学相结合。原本抽象的公式和推导在他的讲解中变得生动易懂,既有严谨的逻辑,又不失启发的趣味。同学们总说:“方老师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原理讲明白”。当问到在课堂教学中最享受的是什么,方老师回答说,“通过我的讲解,看到同学们对生硬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偶尔听到同学们课后的鼓掌,我便知道同学们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享受的时刻。”

    在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上,方老师主张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强调高效而有序的学习节奏。他对科研始终保持严谨与细致的态度,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结论前都拿出确凿的证据、每一次分析中都经得起推敲、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根据。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做研究,更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逻辑与严谨。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的学术诚信与求真精神,让我们明白了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对真理的坚持与尊重。在上课、科研及指导学生之余,方老师经常会打乒乓球、游泳、看书及品尝世界各地的咖啡。

图:上课、科研之外的方老师
 

地科情缘

 

    2021年2月,方洪健老师加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启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征程。从白山黑水的长春,到科教重镇合肥,再到创新云集的波士顿河畔,最终扎根于南中国的创新高地。他一路追寻科学的脚步,在不同的学术文化于科研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视野与科研经验。这段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旅程,不仅见证了他从青年学者到独立科研者的成长,也让他的研究更具广度与深度。

 

寄语学子

 

    地球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但其中也蕴含了无尽的美秒。而且很多问题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答,比如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其内部结构如何影响地球运作,地震的发生受什么因素控制等。希望同学们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有深度、有意义的问题,从复杂中寻找简单,从‘无序’中提炼有序。我相信,当拨开大自然‘复杂’的面纱后,你一定会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美。最后,希望同学们‘不管过去,不畏将来,把握现在’。

——方洪健

 

 

供稿:罗万鑫 康伟杰 张晗
编辑:王志华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