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河西走廊-北山密集台阵地震剖面野外工作圆满结束

发布人:段建军

 2019年7月7日-8月20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联合组队,以甘肃省嘉峪关为基地,共同开展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北山结合部位密集台阵地震野外观测工作。这项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断面结构与变形高分辨率深地震精细探测研究” 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联合资助。

 本次野外工作主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中心叶卓老师组织,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兴富博士、梁宏达博士联合指导,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6名研究生共同参与。野外观测的目的是为探取亚洲板块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新证据,揭露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盆地及北山的深部构造关系。本次野外工作共布设366台Z-LAND仪器,观测剖面长度约250 km,在野外连续观测35天,获得数据5.96TB。

1.jpg

图1  Zland 仪器充电示意图

 

 从奇峰突兀的祁连雪山到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漠,野外工作总是苦乐相伴。本次研究剖面既翻过海拔约4300米的雪山,又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还涉足室外温度可达51℃的西北荒漠。但作为励志投身宏伟地球科学事业的中大学生,大家都很享受这份苦中有乐的工作,为了维护野外设备安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沿线巡查,时常会伴随太阳初升的时光,奔赴于戈壁之中,亦或漫步于雪山之巅,这种独特的经历,成为了大家最美好的回忆。

2b_副本.jpg

图 2   室外工作采风(a-地质踏勘;b/c-仪器布设;d-仪器唤醒)

 

 同学们还利用野外工作之余,在驻地认真学习天然地震学、构造地质学专题学习,并实际操作了基于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与手持移动终端对Z-LAND仪器。通过三位老师的讲解和帮助,6名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掌握了密集台阵移动地震观测野外工作方法,学习了基本数据处理解释知识,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相关地球科学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3.jpg

图3  室内理论学习

 巍巍祁连,大美风光。正如温总理在地质笔记中写到的一样,2019祁连山野外地球物理工作“既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又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也有对科学考察的经历和收获,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勉励”。本次实习不仅培养了各位同学野外工作技能,还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全球地球科学问题的兴趣。

 高锐院士始终关心和指导本次密集地震台阵的野外观测,专程赴野外看望大家,勉励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野外学习机会,掌握密集地震台阵观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适应青藏高原北缘和西北大地的自然条件,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精益学习的地质学家的工作作风,把论文写作大地上。

 

 漫漫长路,期待再回祁连!

 

4.jpg

图 4  高锐院士与野外观测团队成员在祁连山吊大坂山口(海拔4031米)合影 

 

 

致谢 | 本次工作使用的仪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赞助

来源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小组

文字 | 师卓璇、董新宇

初审 | Esther

审核 | 张照

审核发布 | 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