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2018年4月20日,由中山大学牵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山大学举办。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以及中山大学等单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相关管理部门、行业科研业务对口管理部门中国地震局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参与单位等的项目组骨干成员及研究生等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项目启动仪式由项目负责人郑文俊教授主持。

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伊始,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刘梅副院长代表中山大学致欢迎词,她首先祝贺项目团队经过精诚协作,最终顺利获批立项。在总结过去几年中山大学开展的重大项目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她指出项目团队应继续加强交流和总结,以期高质量地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最后她强调中山大学财务和审计部门将提供保障,也期待与其他合作单位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基础处马宏生处长代表业务部门致辞,希望中山大学项目团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能更好地为地震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共同促进地震科研的发展。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岳军院长分别就项目申报过程和中大地质学科近几年建设和发展向与会专家做了介绍,同时也指出,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与其它参与单位一起,提供各种保障措施,推动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
项目启动仪式: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刘梅副院长致欢迎词(左上),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基础处马宏生处长代表行业管理部门致辞(右上),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岳军教授致辞(左下),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文俊主持启动会(右下)
启动仪式最后还进行了项目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项目聘任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为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于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马宏生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胜利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研究员、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袁道阳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晓东研究员、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和郑文俊教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刘梅副院长宣读了项目专家组聘任名单,并向各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围绕活动地块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地震学领域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活动地块理论、地壳运动与应变分配、断层流变结构、地震发生机制、地壳超临界反射波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强震机理研究中的具体应用,重点对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活动断层、地壳运动研究现状进行了剖析,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技术思路。
实施方案论证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郑文俊教授首先从项目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任务分解、总目标、进度安排、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组织管理保障与机制、项目实施管理制度约定(包括年度检查制度、项目实施日常报告制度、成果发表和出版的制度)进行详细陈述和介绍。4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的详细研究方案、指标和进度的细化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就项目的具体执行、技术手段、风险管控、合作交流等方面与项目组展开讨论,并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难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项目专家组组长陈晓非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表态,相信项目团队能够完成本项目预定目标,同时也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课题之间的交流协助,完成项目成果的汇总,最后希望本项目能够成为资料开放、研究方法和思路开放、结果开放的开放型研究典范。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中山大学张培震教授介绍活动地块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发展(左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教授主持方案论证并做总结发言(右上),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郑文俊教授汇报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及进度安排(左下),与会代表讨论发言(右下)。
重大自然灾害重点专项项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的研究目标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危险区之一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构建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三维深浅结构和构造变形模式,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完善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研发具有物理意义的时间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区域和重点地震危险区做好防震减灾的前瞻性布局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