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南方海洋实验室共同组织实施的2021年珠江口外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考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人:段建军

       2021年5月26日,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会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实验室组织实施的“珠江口外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航次”顺利结束,科考取得圆满成功。本航次是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南海科学考察计划”专项科研经费资助的共享航次,包括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响应、深海远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三大创新团队。航次首席科学家和领队分别为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响应创新团队骨干人员、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刚副教授和惠格格博士,另有来自其他相关院系和附属第五医院、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汕头大学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老师、同学和技术人员参与航次的野外实施工作,并兼顾了多项海洋设备仪器的海试和验收工作。

 

       本航次历时50天,围绕三大创新团队科学任务目标取得了多项数据成果。主要完成了以海域活动断裂为目标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多道地震、浅剖、多波束水深测量和浅钻取芯工作,收获了1000 km地球物理剖面、1000 km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测量、200 m钻井取芯、24个地质表层取样、20份海水测试等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围绕南海北部与珠江口交汇海区的关键海气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布放了74个GPS探空气球,进行了短期多时空尺度大气边界层气象探空观测;以海洋科考人员为主的涉海人员高发疾病调查研究为目标,采集了科考队员生物医学标本各33份,完成了GERD-Q、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各35份。

 

       本航次涵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医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南海北部主要活动断裂带深-中-浅断裂和沉积结构特征、地震、海啸灾害孕育机理;揭示海洋-大气变异过程的机制及其对ISO(MJO)演变的调制作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南海科考人员消化道疾病和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和相应的菌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将为未来引领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切实降低重大地震灾害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冲击和影响、提高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以及加速海洋微生物组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诊疗的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

 

图1. 多道地震任务船-海洋地质十六号船

 

图2. 多道地震数据采集

 

图3. 布放GPS探空气球

 

图4. 海洋医学样本采集工作

 

图5. 多道地震航段科考队员的合影

 

图6. 单道地震和地质取样航段科考队员的合影

 

图7. 钻井取芯航段科考队员的合影

 

       本航次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科学目标和涉海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后续将对采集的数据做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取得和发表原创性标志成果。

 

初审:段建军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