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先辈足迹,继续砥砺前行——2018级连州地质综合实习之思政教育
2021年7月17-18日,在连州地质综合实习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师生们进行了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前往中山大学分教点进行寻根活动;参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感受爱国学者的抗日精神和研学精神;参观冯达飞将军纪念馆,了解连州市革命志士光辉事迹;参观金坑村反三征自卫队纪念馆,了解瑶乡的第一面红旗。
临时党支部于7月18日开展了组织生活。
01寻根活动
在寻根活动中,何晓钟书记与张珂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校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入广州,中山大学被迫迁至云南澄江,之后又再次迁回广东坪石地区,最终兵分两路,部分院系辗转迁至连县,在宴苹图书馆设立中山大学分教处。当时的师生抱着不为日军留下一个标本、一本书的决心走上迁校的路程,前辈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下,仍然潜心治学。这也激励我们向前辈学习,在心中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何书记和张老师在为同学们介绍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校的历史
02参观冯达飞将军纪念馆
在冯达飞将军纪念馆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冯达飞将军的革命历程。冯达飞将军从求学期间加入共产党,勤奋刻苦,在沙基惨案中执行了第一次任务,参与红军长征,走完全程,最终在皖南事变中,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冯达飞将军在革命事业上屡有建树,他的牺牲让毛主席不禁多次感叹:“人才难得,可惜,可惜!”参观纪念馆活动让我们体会到革命的艰苦不易,是先辈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发展。

师生在冯达飞纪念馆的合照
03参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抗战时期,广东战事连连,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高校纷纷被迫迁校至粤北一带。现华南教育研学基地(连州东坡)曾是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临时办学点。
通过参观基地,我们能够窥见整个华南地区在战争年代的高校教育历史。抗战迁校中,师生一致坚守抗日、坚持研学,将为革命而学,为强国而学的精神在整个华南地区传递。在此期间,一系列优秀爱国学者诞生,成为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精神的灯塔。



04参观金坑村反三征自卫队纪念馆
瑶乡的第一面红色旗帜在金坑村竖起,这也是金坑村如今一张闪亮的名片。通过金坑村反三征自卫队的历史,我们了解到共产党是如何与少数民族的群众建立联系、取得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团结一心解放瑶乡地区。金坑村不仅有红色的名片,生态村、瑶族特色村落、森林小镇共同组成了金坑村的响亮招牌,向我们展示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支持。



05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
7月18日下午4点,连州地质综合实习临时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参会人员有教师6人,学生6人。临时党支部书记为张珂老师。
会上,张珂老师结合我国的革命历史和党史,梳理了我校在抗战期间的办学经历。从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广州,中山大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迁往云南。1940年是我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国立中山大学师生从大后方云南迁回粤北。从广州迁往云南,从云南迁往粤北,兵分两路,在梅州和连南设立分教点,师生共同努力在战火年代创建安静的书桌,用知识武装头脑,救亡图存。
张珂老师还围绕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向大家分享了当下需要潜心钻研学问的人生经验。各位老师们以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对后辈的希望和关心。老师们丰富的阅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们需要看齐的优秀榜样。
连州临时党支部不仅依靠实习地丰富的革命红色资源,综合思政教育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在组织生活中更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要将党的革命传统和初心使命,融汇到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建设中。
总结:党的革命先驱们在一百年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大的前辈们在动荡和苦难中坚持办学,教育兴邦。这一切都激励着我们,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建党精神、中大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初审:段建军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