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北 | 18级地物班甘肃野外综合实习纪实:海原地震百年遗迹

发布人:段建军

 

        甘肃野外综合实习的第三天,18级地球物理班的同学们开始了第一天正式的野外工作。主要任务为海原地震的认知以及短周期地震仪的布设,实习地点为景泰县三塘村东约4km处。

        观察的第一个点为海原断裂人工露头,从西向东可见岩性从灰白色侵入岩变为浅红褐色泥质粉砂岩变为浅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中可见明显断层挤压作用。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海原地震所形成的陡坎以及以前研究人员所开凿的探槽进行观察。

 

观察探槽

        各个组长分配好线路后开始布设短周期地震仪。主要步骤有确定测线、皮尺布线、挖坑、调节水平、仪器开机、点位设置、填坑并做标记。

        下午1:30,三组均顺利完成短周期地震仪的布设。

 

7.16

        实习第四天,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

        第一个点位为海原地震震中。郑文俊老师给大家介绍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背景以及基本信息。

郑文俊老师介绍海原地震

 

        午饭过后,我们前往西华山东面坡哨马营遗址。郑文俊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西华山由于海原地震所导致的山体位移以及断层泉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于地震类型判断的作用。

        在哨马营中有一棵古柳树被地震错开但仍然在生长,被当地人命名为“震柳”,据老师讲解该震柳被错开的距离约为45厘米。

        下一点位为石桥关西南方约600m,该点位可见一探槽,其中可见地层错断与崩积楔。往西北方向可见断层左旋的标志。

断层作用导致山体变形

 

        最后一个点位为唐家坡田埂,地震使唐家坡田埂被左旋位错,错动面上田埂被错断为3、4节,田埂被错断的距离为3.6米至7.6米。

唐家坡田埂

 

图文:刘煜辉、李丹霞、郭潇、

杨书菊、杨越平、刘鹏辉

初审:段建军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