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science Forum Lecture 300
Surface processes and seismicity in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 belt
报告一:青藏高原东缘晚白垩世–早古近纪水系格局与低起伏地貌面形成新机制
主讲人:张会平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张会平, 现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Tectonics副主编。主要从事新生代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及其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二批人选,201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构造地貌学”资助。共发表SCI论文85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24篇,CSCD论文11篇。2012年获"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2016年获第十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报告二:活动断裂与地震
主讲人:李传友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李传友, 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副主任。2000.1 日本“活断层与地震研讨班”短期学习,2011-2012、2016-2017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内华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构造、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甘孜-玉树断裂带活动性及其地震事件;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走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量与滑动速率的确定;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等。其主要研究方向:1.构造活动性;2.活动断裂相关构造地貌分析;3.地震构造;4.古地震;5.活动构造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报告三: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强震库仑应力作用与强震丛集
主讲人:张竹琪 副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张竹琪,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核心成员,从事地球动力学、地震危险性预测方面的研究。主要在陆内构造带(如鄂尔多斯地块周缘、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东天山活动构造带等地区)从事大陆岩石圈形变机制、地块-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强震动力学机制、地震复发行为与强震概率预测、地震应力迁移与触发等研究。
报告四:华北克拉通的新生代破坏
主讲人:俞晶星 副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俞晶星, 2017-2019年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2020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从事新生代年代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构造变形、地表剥蚀、地貌演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地质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河西走廊及阿位善地块万年尺度的断裂活动习性研究,发现碰撞相关的变形已经影响到了阿拉善地块内部,构建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最前缘位置的构造变形模式;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百万年尺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确立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中新世准同期、分布广泛的一期构造事件,并结合断裂活动与地形地貌构建了祁连山地区新生代变形模式。目前正针对秦岭-太行、青藏高原东南缘等区域开展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现任构造地貌、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发表论文51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9篇,谷歌学术总引用782次。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