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中山大学的校级研究机构。它是以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领域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应用中心,并肩负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使命。

中心以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为主线,以生态文明与大健康、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抓手,秉承“聚焦可持续发展,科研与育人一体,理论与实践并重,服务发展,奉献社会”的宗旨,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于一体,凭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成优势,一方面承担重大自然科学与社会问题专题研究,同时为社会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咨询服务。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地球系统问题的全球性、严重性,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维持、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公正的方式利用大气层等全球公有财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年,中山大学依托校内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力量,成立校级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中心践行《里约宣言》《21世界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精神,以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开展以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为核心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支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有发展。

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原主任、著名地球科学家涂光炽院士就对中心寄予殷切期望,亲笔题写“深入研究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勉励。

中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单位、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专家单位,国家科学思想库著作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单位、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智库单位、广东省情智库单位、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专班技术支持单位、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单位、广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单位、香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环境技术服务供应商,参与了中欧社会论坛向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COP21)提交的“中欧公民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反思发展模式、共建公民伦理”的《共识文本》的撰写,是《温室气体声明审定及核查机构要求》《纺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方法》等低碳标准的参编单位,承担了中山市、梧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中山市翠亨新区零碳示范区建设规划任务等,成功承办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中欧社会论坛、全球气候变化与媒体报道培训研讨会、中山大学低碳领袖高级研修班等重要活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

 

中心主任:沈文杰           首席科学家:周永章

中心副主任:陈炳辉,周永章

行政秘书:杨威

E-mail:353593465@qq.com,shenwjie@mail.sysu.edu.cn

电话:0756-3668086

 

承担的科研项目(部分)

  • 广东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实现机制,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双碳”项目
  • 珠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交通研究,广东省交通厅项目
  • 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重大攻关项目
  • 中山市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中山市政府项目
  • 江门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江门市政府项目
  • 江西省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工业低碳转型发展示范项目
  • 绿色发展理念研究,广州市社科联新发展理念重大项目课题 
  • 珠江河口区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国家水利部《珠江河口整治规划》项目
  • 城市群及区域低碳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思想库课题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部985-II期建设重点项目
  • 珠江三角洲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预警预测,自然资源部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项目
  • 基于地学大数据的城市土壤污染智能监测、模拟、管控与预警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重点项目
  • 环境政策工具对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影响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 区域物质流分析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 华南海岸生态景观演变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 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和城市优质生活圈的研究,教育部985-II期建设项目 
  •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途径与对策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 硫化物金属矿山环境及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广东省科技厅
  •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气候变化风险及脆弱性评估研究,广西区科技项目 
  •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
  • 钦杭成矿带西段资源远景调查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公益计划项目 

 

毕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 莫莉萍,北部湾海陆过渡带人类世环境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 丁健,粤东韩江流域水化学特征与风化过程中CO2的消耗
  • 林强,碳交易市场机制下普惠制的设计和发展前景分析
  • 周冠军,低碳经济下能源结构调整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刘祥伟,基于碳金融机制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
  • 肖唯,中国税制绿化及其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分析
  • 肖展欣,珠三角城市群交通碳排放效应及低碳框架下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研究
  • 刘大伟,服务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研究
  • 周明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 楼振华,构建中国排污权交易体系的研究
  • 彭滢,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分析与对策选择研究
  • 张丁仁,中国节能与减排的情景模拟及其对立法工作的启示
  • 凌宏康,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情景模拟—以广东COD减排为例
  • 杜敏,行政边界、地球环境与生态综合区划下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 刘奇缘,酸性矿山废水中次生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朱汝雄,梅江中上游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水文响应研究
  • 郭卫华,珠三角核心区资源环境演化路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研究
  • 阚兴龙,北部湾南流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重构
  • 陈飞香,县域农田土壤属性空间预测模拟与不确定性评价研究
  • 范瑞,南方典型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预测预警研究
  • 吴清华,珠江三角洲地区苔藓污染的环境梯度空间差异及其与工业化水平耦合关系研究
  • 卢强,地理视角下广东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 刘利,地理视角下产业演化的环境效应与环境规制研究
  • 李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预测预警研究
  • 廖继武,地理边缘:过程、机制与发展-基于海南西部的实证研究
  • 周晓芳,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
  • 李飏,地理视角下能源空间配置及其综合效应研究
  • 龚建文,广东东源县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邬永强,城市边缘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性研究
  • 邓国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路径及模式研究
  • 温春阳,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及其对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约束和导向作用
  • 李秀娟,二氧化锰悬液中As(III)的氧化转化动力学与表面形态分析研究
  • 马瑾,广东典型区域土壤有机地球化学污染物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 蔡立梅,珠江三角洲鼻咽癌高发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及其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
  • 吴良林,广西桂西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安全与调控研究
  • 窦磊,珠江三角洲典型肝癌高发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
  • 甘多卉,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矿产资源价格路径及趋势分析
  • 廖承平,工业产品绿色化及企业的应对战略
  • 程春燕,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制度与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 赵行旺,提高环境管治效率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