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名师讲座第319讲
报告题目(一):基于程函方程的地震成像软件及应用;报告题目(二):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揭示的青藏高原东缘大地震时空破裂多样性;
报告题目(一):基于程函方程的地震成像软件及应用
汇报内容:地震波传播正演模拟是地震成像的基础,正演算法能决定地震成像效率、精度和分辨率。为了得到“好用”和效率高的成像方法,我们以数值求解任意非均匀介质中的程函方程为基础,发展基于程函方程的地震成像软件。目前,软件集成了地震定位、区域地震成像、远震成像、径向各向成像、方位各向异性成像、PmP走时莫霍面反演、接收函数反演等功能。软件在Sunda俯冲带、我国南北地震带关键构造区域开展了实际应用。成像软件下载地址: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21820860.v4。
报告人简介:刘少林,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2017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2017–201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2019年入职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任研究员。从事地震波传播、成像、强地面运动、软件研发等方面研究工作,在GRL、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GJI、IGR、Geophysics、Natural Hazards、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SCI论文4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面上、青年、省部级等项目11项。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委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二):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揭示的青藏高原东缘大地震时空破裂多样性
汇报内容:获取地震震源时空破裂过程有助于强化我们对大地震破裂机制, 地震破裂与区域孕震环境间的潜在关系, 以及地震致灾机理等方面的认识。 自 2000 年至今,中国大陆共计发生了 8 次 MS ≥ 7.0 地震,均位于青藏高原区域。本报告主要介绍联合多源数据反演中国大陆发生的距今最近的 2017 年四川九寨沟 MS 7.0 和 2021年青海玛多 MS 7.4 两次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及其所揭示的时空破裂复杂性特征。基于多源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 2017 年九寨沟 MS 7.0 地震为一次自愈合的脉冲型破裂事件。联合破裂过程反演、台阵反投影成像和马赫波分析结果等多种证据,我们发现 2021 年玛多 MS 7.4 地震是发生在疑似非成熟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上的一次复杂的非对称双侧破裂事件,且在局部发生了超剪切破裂现象。此外,本报告还将介绍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次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的2021 年云南漾濞 MS 6.4 强震序列的震源时空破裂特征,进一步的应力场时变分析表明 2021 年漾濞 MS 6.4 主震的破裂造成震源区应力场发生了改变。
报告人简介:张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震源物理研究,在揭示大地震破裂级联机制、地震破裂与孕震环境间的潜在关系、超剪切地震的观测与判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在GRL、 Tectonophysics、 SRL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曾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 次,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 1 次。
报告题目(三):震源机制反演对复杂地震的应用
英文题目: Applic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Inversion to Complex Earthquakes
汇报内容:矩张量反演一直是研究天然地震、非天然地震、塌陷、火山等自然现象力学过程的主要方法, 在观测数据波长远远大于震源尺度的情形下可将地震视作一个点源,对于大地震而言这个点可以用时空上的“质心” 位置来表示, 而针对“质心” 位置处的矩张量反演也被称之为矩心矩张量反演。我们在传统矩心矩张量反演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传统矩心空间搜索上引入同步源反演, 二者交替反演获得震源的时间过程;此外,针对持续时间较长、破裂尺度较大的大地震,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相较于单点源模型,多点源模型可以更精确的反映大地震的时空复杂性, 是传统点源模型与有限断层反演之间很好的补充。
报告人简介:张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2020 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3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8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主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人才托举项目 1 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矩张量反演、台阵反投影技术与震源复杂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