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电子白皮书

发布人:段建军

  1 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地学类专业始建于1924年,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演变成“两理一工”模式。2011年正式建立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形成了有院士和知名教授引领的理工融合地质工程专业,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建成“本-硕-博”连贯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中山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基本导向,培养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理论、掌握和熟悉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和工作技能、灵活思辨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拥有广阔国际视野,未来在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和熟悉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和现场工作技能,具备灵活、思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拥有广阔国际视野,在将来学科前沿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杰出本科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粤港澳湾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面向珠三角辐射全国。建设有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实验室、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和广东省深地探测与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分析、海岸带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成矿理论与国家紧缺资源探查、地质勘探技术与深地探测方法等研究方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旨在培养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潜力、实干精神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3 培养规格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4年。

 

  4 课程体系

  构建公共基础课强数理、大类基础课引导学科方向、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课提升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突出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沿,建成了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融合的特色地质工程课程体系,体现了地质工程理论和应用并举、理工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建立了低年级大类强化,高年级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为主线,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建立了科教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室和科研大平台。根据课程方向,教研室成立了基础地质、地质工程基础、岩土力学和地质灾害等课程特色教学团队,负责课程教学和改革。核心和骨干课程实施平行开课和小班教学,实现了教学名师引领、多元选择、精准化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已形成了紧密结合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综合型人才。地质工程专业目前拥有教师35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3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7人,副教授18人。已形成了院士引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灾害机理、灾害防御与预警等多方向科教融合的优势团队,以及多个省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支撑人才培养。

 

  6 教学条件

  建立了三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广东省地质地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粤东北地质工程综合实习基地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来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形成了院士引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开始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培养视野宽广、特色鲜明和创新思维的新型地球科学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