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 | 2019级地球物理班进行海原大地震野外学习
2022年7月8日,2019级地球物理野外实习第4天。天气晴好。今天实习教学和目的地: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三塘村。该段地表破裂保留了海原断裂带最为典型的走滑地貌特征及海原大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是开展地球物理综合实习的理想场所。
1920年12月16日,在原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发生了里氏8.5级特大地震,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的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震中烈度达到了12度,该地震震动持续了十几分钟,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地震。据记载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最大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据了解,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因此海原大地震又被称为“环球大震”。除了造成重大伤亡,这次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也使得地表地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距离海原县城约40公里的海原大地震震中纪念碑上,详细记载了这一里氏8.5级的特大地震情况:地震引发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距;海原县城、甘盐池城等悉数尽毁,震害殃及陕、甘、宁、青等17个省市区,有感区域达251万平方公里。
唐家坡田埂错动遗迹处是第二个考察点,在这里因为地震而导致的地表错动十分明显且保存完好,其中最明显的一处错断处可以看到形态清晰的左旋走滑性质断裂,水平错动大致有5-6米。
下一站,宁夏海原县西安镇哨马营村。通过对马路对面两个山谷的形态变化的观察,可以推测:地震导致了原本应基本为直线的山谷形态在中下部发生了错动弯折,水平滑动总量三十多米,进一步观察可推断这样大规模的错动是由多次地震累积作用导致的。
从公路下坡后实习队员们看到了海原大地震的活标本——震柳。由于这棵柳树正好位于海原大地震断裂经过的地方,处在地表破裂带左旋水平位错最大地段,在地震强大的能量释放与破坏下,这棵13米高、直径约1米的大树被劈成两半,错动约四五十厘米。
断层的存在使得地下水通过断层到达地表,形成了情人泉泉眼所在地区与西北大部分地区一片沙土所不同的景观。
一路走走停停,实习队还看到了一些留在山壁上的窑洞遗址、马圈遗址等。这些人们居住遗留下来的痕迹说明,当时这里是一个水分充足的地方。而现今除了两个小泉眼外我们几乎再难见到其他水源,不难判断这是此处如今无人居住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大地震产生的巨大断裂对这一局部区域产生了较大的气候影响。
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大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记。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直观地看到了地震对于地表形态的种种巨大改造,也领略了大地震对于当地局部气候的强大改造作用。经过对震中以及其他地震遗迹的考察,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实习区所在位置的整体地质构造背景,能更合理地进行地球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解释。
图片:李雯哲、贺誉、黄智炜、葛家燕
撰稿:李雯哲
编辑:李佳硕、莫颖、张珍珍
校稿:郑文俊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