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第304场地球科学前沿讲座
3月9日上午,我院邀请到南京大学舒良树教授、北京大学张立飞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成秋明院士主持,学院师生共160余人参加。
舒良树教授围绕“华南古生代地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展开报告,通过提出华南早古生代最新研究论文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将会场师生带入到探寻华南早古生代的沉积背景之中。舒老师列举已有研究中的一系列关于沉积学、同位素和古生物等关键证据,进而论证了华南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并非深海大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舒良树教授通过丰富的地质记录,结合相关的测试分析手段,带领全体认识师生认识了华南古生代两期的陆内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张立飞教授以“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为题,介绍了俯冲带高压变质作用与非生物成气。西南天山是世界上少有的洋壳俯冲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张立飞教授还原了该变质带的折返机制,同时向大家展示了该过程中碳酸盐岩矿物被还原形成无机烃类这一重要发现,进而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复现了这一具体反应过程,使得全体师生认识到板块俯冲带高压变质作用产生甲烷气这一过程及其有利条件。

孙继敏研究员带我们走进新特提斯海的前世今生,通过对主要盆地进行沉积学分析,建立精细年代学框架,他指出新特提斯海在中亚的海退时间为40Ma,并造成了中亚地区的持续干旱化。17Ma以来,新特提斯海退出伊朗中部,并在12.8Ma之后永久退出,特提斯海道最终关闭。新特提斯海的关闭增强了亚洲季风,加剧了亚洲腹地的干旱化气候,影响了生物迁徙和地理分布。孙老师一步步揭开欧亚大陆新生代地理演化的面纱,让在场师生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巨变。

本次学术讲座深深吸引了在场每一位师生,引发报告后激烈的交流和讨论。针对师生所提出的问题,每位报告人均耐心做了详细解答,在场师生均获益匪浅。几位报告人寄语我院青年学子,地球科学还有广阔的天地等待探索,希望大家要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天地。
最后,王岳军院长代表学院向舒良树教授、张立飞教授和孙继敏研究员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景葫芦
编辑:吕娟霞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