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 | 粤北综合实习队:以石为笔讲地学故事,深入田地识富硒产业,石漠治理守美好家园
1 引言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地质人的学习不仅在课堂的理论学习,还在于野外实践中的理论运用与阐释。2020级地质班粤北地区综合实习之行第一阶段连州地区野外实测剖面已经完成,在接下来的连州地区野外踏勘部分,我们观察了沿湟川三峡路线和潭岭水库路线的地质现象,完成了地区内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出露岩浆岩及断层的踏勘,同时也深入感受了当地的民俗民情。

2020级地质班野外工作照
2 有趣的地质现象
2.1 断层
在湟川三峡路线的龙泉一脉附近,地层发生倒转,泥盆系灰岩覆盖在白垩系红色泥岩之上,说明该处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由于灰岩中的钙质淋滤到泥岩之上,导致其局部出现喀斯特的典型溶洞特征。
在潭岭水库路线的大片岭,我们观察到填充有大量石英脉体的断层角砾岩出露,同时发育石英晶洞,推测为拉张应力下形成的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根据“相同相反,相反相同”的V字形法则,结合对航拍实景图的坡向分析、岩性的实地考察和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同学和老师们积极讨论,初步判断该断层为向西倾的正断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鼓励同学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巩固了相关专业课的知识,提升了辨识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航拍实景图
(红圈表示断层角砾岩,红线表示判定的断层走向)
在野外,除了特殊地层关系和断层角砾岩,断层面相关构造也是判别断层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潭岭水库路线的天龙峡附近,我们观察到发生破碎且具有蚀变特征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断层面擦痕和阶步发育良好。擦痕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留下的痕迹,即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沟槽状细微平行刻痕,组成断层擦痕的擦沟或擦槽往往一端宽且深,另一端窄而浅并逐渐消失,根据它的延长方向及擦槽形状,可以判别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经过讨论,最后判定该断层是左旋的走滑断层。
野外小课堂
张珂老师以红砖为笔,以地为纸,以逆冲推覆构造为引,向同学们生动讲解了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地学故事。同时,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构造学说的杰出历史人物,并举例告诉同学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学们应该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让我们的专业蓬勃发展,勇往直前。
2.2 古生物化石
在湟川三峡路线的龙泉一脉附近泥盆系融县组的灰岩中,我们观察到方解石脉与被子植物化石叶片;在大坪村大坪口的益农果园,我们观察到石炭系石磴子组的灰黑色较纯灰岩内,含腕足类(牡蛎)与珊瑚化石;在绿田园农庄的石炭系测水组薄层泥页岩与灰岩互层的地层中,同学们发现了蕨类植物叶片的化石(页岩)与腕足动物类化石(灰岩);最后,同学们在潭岭水库路线潭下村附近的白垩系灰岩中,发现了腕足、半鳃类生物碎屑。
2.3 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又称“挤入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密度较小的高塑性低粘度的岩盐、石膏或泥岩等易流动的物质,在构造力或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动,以塑性和流体状态从深部向浅层的侵入刺穿或部分刺穿上覆岩层,由此引起负载层的褶皱变形叫底辟构造,使上覆岩层拱起形成穹隆或蘑菇状构造。
在潭岭水库路线潭下村附近的白垩系灰岩中,我们观察到了由深部沼气或岩浆向上挤入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变形与层间错动,导致顶部灰岩层发生褶皱变形和破碎。
3 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和岩溶地区,受自然或人为活动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基岩裸露和土地退化的现象。粤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岩,人为活动的干扰及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该地区多石漠化土地,这些地区既是生态脆弱区,也与经济贫困区重合。
为推动生态治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连南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推行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治理模式、异地生态移民治理模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培育生态经济农作物等措施。我们所参观的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广东省首个以石漠化为主题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项巨大的成果。此外,我们还实地考察了石漠化的采石坑,当地政府正开展一系列复绿工程进行治理。只有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小憩时刻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劳逸结合。学习之余,我们在连州九陂的名轩火龙果基地处品尝了名轩火龙果基地提供的美味的富硒火龙果,并了解了火龙果种植生长情况。
4 总结
我们在田间山野中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
听老师以石为笔讲地学故事
在点点细节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在广阔天地间拓宽自身的视野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020级地质班全体同学与老师合照
时光匆匆,综合地质实习已然过半,每个人都在过程中收获颇多。连州之行虽短短10天,但老师们悉心指导的身影和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情谊却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连州,再见!
供稿:黄倩、李雨珂、廖湘睿、赛杜拉·阿木提
初审:黄荣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