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进中学|我院张培震院士受邀赴重庆作《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科普报告
12月15日—1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成功举办。我院张培震院士受邀赴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作《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科普报告。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吗?46亿年前,银河系某个角落发生超新星爆炸,扰乱了星云的原始结构,星际云中心形成了原始太阳。”张培震院士告诉在场的鲁巴师生们,就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张培震院士介绍,地球形成之初烈火炎炎,岩浆翻滚,“陨石雨”频繁轰击,没有固体地壳,没有海洋,没有生命,没有氧气,只是一个岩浆覆盖、热浪腾腾的大火球。
“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就能从中科学地认识地震。”张培震院士在科普了地球知识后,转入地震成因机制的讲解。他以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为例,结合新北川县城经历汶川地震模拟图,以及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及海啸灾难等大量事例,介绍了地震从形成到发生和对人类带来的破坏。
地震预报是著名的世界难题。那么,它究竟难在哪里?它为什么那么难?张培震院士告诉在场师生,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此外,张培震院士还向学生们介绍了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相关情况。“地球科学的希望是在年轻人的身上!”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未来共同努力,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培震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地震动力学家,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反响。
资讯来源:重庆科技发布微信公众号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