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健

方洪健

副教授

研究领域:天然地震学成像、地震台阵分析

招生方向:地球物理学

电子邮箱:fanghj23@mail.sysu.edu.cn

办公地点:海琴四号大楼

个人简介

方洪健博士于2012年获得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士学位,于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进行为期1年的交流访问。方洪健于20181月加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212月回国加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教授。方洪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地震学成像、地震台阵技术等。其目前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5篇,谷歌学术显示引用1600多次。方博士目前担任Earthquake Science期刊编委以及常年担任多个地球物理期刊审稿人。

教育背景

2012.9-2017.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

2008.9-2012.6:吉林大学,工学学士,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

职业经历

2021.2-至今: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8.01 - 2021.01: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5.10 - 2016.09: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学生

研究领域

1)不同尺度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新方法发展及应用,为资源、灾害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约束;

2)基于台阵分析方法提取微弱信号来约束地震深度、地震破裂持续时间以及约束深部结构;

3)发展全球尺度地震层析成像新方法,结合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俯冲板片在地幔中的演化。

研究团队具体介绍:http://home.ustc.edu.cn/~fanghj/publications.html

授课程

1高等地震学(研究生)

2复变函数、数据结构(本科生)

科研项目

1方洪健(主持),2025-202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地震密集台阵成像方法及在断裂带的应用”(项目编号:42474066

2)方洪健(主持),2022-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泊松泰森多边形的多尺度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42104046

发表论著

1Fang, H., Van Der Hilst, R. D., Maarten, V., Kothari, K., Gupta, S., & Dokmanić, I. (2020). Parsimonious seismic tomography with Poisson Voronoi projections: methodology and validation.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91(1), 343-355.

2Fang, H., & van der Hilst, R. D. ( 2019). Earthquake depth phase extraction with P wave autocorrelation provides insight into mechanisms of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5062

3Fang, H., Yao, H., Zhang, H., Huang, Y. C., & van der Hilst, R. D. (2015). Direc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based on ray tracing: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3), 1251-1263.

学术兼职

1Earthquake Science编委

2Science Advances, GRLJGR-Solid Earth, Geophysics, SRL, GJI, Tectonophysics, PEPI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