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 | 神农架与三峡地区地质实习见闻:探寻自然与历史的印记
7月6日上午,同学们在神农架大九湖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地质学习,这里的土地是一本厚重的地质史书,等待被同学们翻阅。
神农架大九湖是断层与喀斯特作用共同形成的结果,在湖北境内是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01.神农架坪阡桥畔
7月6日中午的神农架坪阡桥畔,同学们见到了大地在此铺陈的褶皱教科书!
眼前这席平卧褶皱,以近乎水平的岩层轴面,无声彰显着亿万年构造运动的伟力——每一道褶皱,都是山河篆刻的史诗,坚硬石灰岩在水平挤压下屈身翻转,凝固成地质学的绝美范本。指尖抚过流畅的岩层转折,同学们触摸到神农架断穹构造的微观密码。
桥下碧波奔涌的坪阡河,正携着南水北调的水源奔赴远方;而桥畔这卷"石头天书",也将地球深时的故事娓娓道来。实习笔记的经纬度与岩层倾角在此地重合,抽象理论在山水间落地生根。

坪阡河
02.共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7月6日下午,我校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汲取奋进力量。屏幕里,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跨越山海;屏幕外,木棉与紫荆并肩盛放。师生们向孙中山先生和辛亥先驱致以最高敬意——他们以“天下为公”的襟怀,拉开民族复兴的序幕;师生们以“强国有我”的誓言,接棒新时代的征程。从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到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跨越世纪的青春接力棒,此刻在两校青年手中紧紧相握,同学们铭记历史,更坚定地携手向前;缅怀功勋,更勇敢地创造未来,让复兴号巨轮在中华儿女的共同划桨中乘风破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03.三峡大瀑布
在实习的第7天(7月7日),师生们来到了壮丽的三峡大瀑布。大瀑布位于宜昌市夷陵区,是长江三峡地区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景区瀑布高悬,水势磅礴,周围岩壁陡峭,植被茂密,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自然画卷。
同学们沿河流逆流而上,仔细观察河流的裂点,统计裂点落差和出现的位置,分析河流侵蚀与岩层性质的关系。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发现河流裂点的形成与岩性差异、构造抬升运动密切相关,这些现象生动展现了河流下切侵蚀的动态过程。
沿途岩壁上裸露的石钟乳和石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老师讲解道,这些喀斯特沉积地貌是地下水长期溶蚀碳酸盐岩后,富含碳酸钙的水滴在洞穴或岩壁表面沉积形成的,之后因溶洞垮塌便裸露在外。石钟乳自上而下生长,而石笋自下而上堆积,它们的形态记录了地质历史中水化学作用的精妙过程。

三峡大瀑布
最令人难忘的是穿越三峡大瀑布的体验。飞流直下的瀑布激起阵阵清凉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同学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流水侵蚀与岩层构造的相互作用——坚硬的岩层塑造了瀑布的陡峭形态,而水流的持续冲刷又不断改变着地貌的演化。
三峡大瀑布不仅是一处壮观的风景,更是研究河流地貌、喀斯特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此次实习让同学们将课堂知识与野外现象紧密结合,在欢笑声中亦是收获满满!
04.情人泉溶洞
7月7日下午,同学们在三峡大瀑布附近,又参观了一处独特的地质奇观——情人泉。
情人泉形成于3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海底沉积的钙、镁物质慢慢凝结成白云岩。后来地壳抬升,海洋退去,地下水顺着岩石缝隙不断溶蚀,历经亿万年,凿出了如今的溶洞模样。
洞内最特别的是“洞中有泉、泉中有洞”的结构:头顶垂着层层叠叠的石幔,像天然的幕布,这是地下水带着矿物质长期沉淀的结果;脚下则藏着总长约十公里的暗河,水流在岩石间穿梭,偶尔形成落差,就成了气势十足的地下瀑布,水声在洞内回荡,那是水流持续侵蚀岩石的声音。

情人泉岩溶地貌
岩壁上的钟乳石、地面冒出的石笋,都是一点一滴“长”出来的——每一滴含矿物质的水落下,留下微量沉淀,千万年积累,才形成这些形态各异的岩石造型。
走在洞里,摸着湿润的白云岩,听着暗河的流动声,就像在阅读一本地球演化的立体教科书,处处都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痕迹。
撰稿:地球科学认知实习队第三小组
图片:2025年神农架-三峡地球科学认识实习队
排版:戴润生
编辑:马小玥
校稿:黄康有
初审:梁秋芸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