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侯卫生:构造解析授真意,热忱地质情意深
【编者按】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2025级本科生班主任侯卫生教授,感受他对构造解析研究的深情厚谊。
侯卫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25级本科生班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三维地质模拟、地震全波形反演、深度学习方法及其应用等。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图:侯卫生老师
【科学研究】
侯老师的研究聚焦于如何更精确地揭示地下地质结构的时空分布与属性特征。在科研方法上,他尤其注重将传统地质理论与现代计算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基于多点统计学的结构重建方法体系,能够融合地质规律与地球物理数据,从有限的露头、钻孔和地震数据中重建高可信度的三维地质模型。近年来,老师将深度学习引入地质结构识别与模拟过程中,提出耦合神经网络与多点统计的综合建模方法,显著提升了小样本条件下的地质体预测与不确定性表征能力。

图 :侯卫生老师参与学术交流讨论
老师常说,我们正处在地学研究的变革阶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的方式,更有可能重新塑造我们对地质过程的理解框架。他期望大家能在这一浪潮中既扎根真实地质问题,也保持方法的前沿性与创新性,为实现“透明地壳”贡献中大智慧。

图:侯卫生师生团组参加国际会议
【教书育人】
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他承担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注重将学科前沿与实践应用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地质建模与信息技术交叉的创新潜力。在研究生指导中,对硕士研究生侧重系统科研训练和导师引领下的课题实施,对博士生则更强调独立提出科学问题、设计技术路线与完成创新成果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多汇报、多交流,既锻炼逻辑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推动学术氛围的形成。

图 :侯卫生老师在野外考察
老师常对我们说,地球科学有苦也有乐。苦,不光是指偶尔去野外工作的辛苦,有时候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模拟、验证,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一点点啃硬骨头,这是一种别人看不见的辛苦。但老师也总是说,乐也恰恰就在这里。当你突然破解了一个难题,或者论文终于被接收的那一刻,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无法替代。能坚持下来的人,终究会尝到地质工作带来的回甘!

图:侯卫生老师与本科新生开展交流
【地科情缘】
侯老师自2007年进入地科工作,亲身经历了地科从小规模建系到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完整历程。如今,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强力师资队伍、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和测试平台、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教学科研重镇,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硬件和协作网络,更形成了重视传承、鼓励交叉、包容探索的学术文化。

图:侯卫生老师与学院师生参加广三断裂考察
老师告诉我们,“百年地科、百年中大,过去的沧海桑田必然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基石,我相信在全院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相信在学校的进一步扶持下,我们学院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图:侯卫生老师与学生志愿者
【寄语学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与困难,但请不要让它们消磨你的信心。每一次的跌宕起伏,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的风雨洗礼,都是坚韧意志的印证。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梦想的方向,你们定能穿越云雾,看见彩虹。因此,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我希望你们勇敢地探索未知,用才华和汗水书写青春的华美篇章。未来,你们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一同怀揣百年传承,肩负时代责任。愿中山大学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磅礴前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侯卫生
采访:马泽强 朱钰 汪意
编辑:母先祯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