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 何骁慧:探究地震,勤谨不怠
我的老师
【编者按】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2022级本科生地球物理班的班主任何骁慧副教授,感受她如何探索震源奥秘、守护家园安全。
何骁慧
何骁慧,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震源,发展快速反演地震点源参数及破裂方向性的方法,综合地震波形、大地测量数据、地质资料等多学科数据,共同探讨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主持国自然面上、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项目,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青年编委,曾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学研究
何老师的研究聚焦于地震学,核心是地震震源,形成“宏观机制-微观过程-参数解析”的框架:宏观探究地震发生机理,微观剖析发生过程并获取关键参数(如震中位置、破裂机制、发震断层属性)。研究中,团队以具体地震案例为基础,同步创新方法,并针对性应用于重点区域。近年来,老师带领团队针对华南沿海地区开展研究,分析了2023年10月23日南澳海域5级地震、2020年珠海海域3.5级地震等事件。通过震源参数反演等技术,确定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可能发震断层,成果既丰富了区域地震数据库,也为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助力区域灾害防治。

教书育人
何老师承担多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循循善诱的理念。难懂的数学公式经她拆解就变得通俗起来。她会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用专业和热情带着大家学知识。
何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一个是对自己做的事情要保持好奇心,想要去探究它,某种观测现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怎么去验证它?验证的时候出现问题,该怎么解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驱动自己去做。

地科情缘
何老师在2017至2019年于中山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至今任中山大学副教授,亲身见证了学院的发展,老师说:“从南校园的地环大楼到珠海校区宏伟的海琴大楼,师资力量日渐强盛,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同学们能够有各种机会去锻炼和充实自己,包括野外实习、科研训练、大创等等,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也逐渐增多,科学研究领域日渐丰富,整个学院处于一种特别积极向上的状态!”

我们深信,百年地科与百年中大的深厚积淀,不仅记录着过去的峥嵘岁月,更为我们奠定了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提供了持续奋进的不竭动力。前路已在脚下,未来亟待开创!

寄语学子
地震学的探索,是在解读地球的“心跳”,每一步都需扎根数据、严谨求证。别畏惧公式的复杂,也别怕模型调试中的反复——那些脚踏实地的积累,终将成为你们破解科研难题的底气。
愿你们带着对地球科学的热忱,在每一次数据处理、每一次机制分析中打磨实力。未来纵有挑战,只要保持这份执着与努力,定能在探索震源奥秘、守护家园安全的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何骁慧
采访:周民婷
编辑:母先祯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