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青藏高原的内外之美:地表形变之壮阔,深部机制之精彩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发布日期:2025-11-03
10月28日,我院张培震院士在海琴四号博学堂A319为本科生带来了“青藏高原内外之美”的精彩课程,从自然景观延伸至地质意义,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地表形变之壮阔、深部机制之精彩。

张培震院士通过一系列精美的高原实景照片,生动展示了青藏高原辽阔而多样的地形地貌。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延绵的祁连山,从水清天蓝的林芝到苍茫辽阔的阿里无人区,这片被誉为“千山之祖、万河之源”的土地,既有平坦广袤的高原面,也有边缘地区深切陡峭的峡谷,共同构成了一幅“群山巍峨、高原坦荡、边缘陡峻、河谷深切”的壮丽画卷。

青藏高原海拔高、含氧量低,给构造变形研究带来诸多挑战,但GPS、InSAR和GNSS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探测高原内部地壳运动速度场成为可能。他结合团队近年研究成果,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系统介绍了高原内部的形变场、主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旋转应变率及其调节方式,并阐释了地球深部结构对高原地表变形的控制作用,展现了青藏高原现今变形的内在机制之精彩。

在课程最后,张培震院士分享了他多年来在青藏高原研究中获得的美学启示。他指出,青藏高原之美,不止于视觉的震撼,更在于其背后地球系统运行的规律——正如高原隆升打破行星风系,却意外催生了东亚季风,孕育出“烟雨江南”。这宏大而精巧的自然法则,正是地球科学动人的篇章。张培震院士勉励青年学子,要将这份对壮丽山河的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心灵感受、用科学探究、凭热情发现,将青藏高原之美转化为求索地球科学的内在动力,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坚定前行。
文字:闫开鑫 黄荣
图片:熊黎
编辑:梁诗欣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