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张澄博:俯首育桃李,润物细无声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他们是我们心中最棒的老师!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澄博老师的世界,感受他如何在深部水文地质与海岸带工程的探索中坚守初心,又如何以谦和与坚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科学子。

 

老师简介

    张澄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深部水文地质作用、多场耦合模拟的研究,主要研究兴趣是海岸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作用、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古水文体系演化等。在教学上,先后主讲了本科生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及地下水动力学,研究生高等土质学、地下水流系统与数值模拟等课程,曾多次带领本科生完成地质实习工作。

 

科学研究

    张澄博老师的学术轨迹,宛若一部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微缩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正值求学之际,适逢国家矿产资源勘查的蓬勃发展期,所学专业为地质矿产勘查。至九十年代,伴随国家战略转型,其研究方向亦逐步从“资源”转向“环境”,深耕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交叉地带。

    张澄博老师对成岩成矿过程中古水文体系的演化,尤其是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有着深入研究。他形象地阐释:“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犹如深部地下热水携矿物质汇聚沉淀,终成矿体。”成矿本质,实为地下水持续输送矿质并富集的过程。张老师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科学机理,早年虽因技术所限仅搭建起初步研究框架,却为后续探索铺设了珍贵路径。

    近年来,张澄博老师亦将视野拓展至海岸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领域,这是他在来到广东工作后面临的新课题。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工程活动密集。“在高强度人为干预之下,天然地下水循环是否遭受扰动?”怀着如此思索, 张老师开启了对珠三角地下水的系统研究。该区域地下水流动滞缓,水力梯度微弱,却在工程建设中影响深远。目前,张老师已在地下水排放定量评价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大湾区地下管线敷设、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面建筑规划中的地质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张澄博老师在野外考察

    张澄博老师谦逊地表示,自身虽无骄人成就,却积累了不少经验与体悟。他坚信,科研之道贵在专一,青年学者应尽早锚定方向。“方向不宜过多,一生只将一事一题做到极致,便是成功。”

 

教书育人

    入职中山大学初,张澄博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颇为繁重,此亦为当时师资紧缺之写照。他曾同时讲授十八门课程,覆盖地球科学诸多分支。回首那段“一人多课”的岁月,张老师感慨:“彼时学院师资匮乏,为保障教学运转,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多门课程。”他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最多时一年达十二人。随着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教学重心亦从“量的完成”转向“质的提升”。张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须引导学生从‘知晓’走向‘理解’,从‘记忆’迈向‘运用’。”

    执教二十余载,张澄博老师对学生始终怀有殷切期望。他勉励学子善用学校资源,珍惜韶华,不负青春。“要把时光抓好。”此言承载着张老师对后学的深切嘱托。

    作为一名老师,张老师认为:既入大学,立于讲台,一定要行为示范,严谨治学,精心授课。教学相长,可促知识结构自然延展。“要对教学投入,对学生热爱。”此为张老师从教多年的真切体悟。

图:张澄博老师教导学生

 

地科情缘

    谈及从事地球科学的苦与乐,张老师认为这是分阶段的。“当人们不了解的时候,道听途说,觉得这是非常辛苦。”张老师道,“然而一旦深入其中,便觉得这实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所谓“地质苦”,实为未解其味所致的误解。在今日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已非往昔艰苦。张老师指出,从业既久,从事地质工作实则转化为一种欣赏自然、融入天地的独特心境。

    作为地科学院的资深教师,张澄博老师亲历了学院从“资源匮乏、师资薄弱”到“人才济济、设备精良”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左右确实资源匮乏,教师人数少,实验设备也有限。”他回忆道,“然随国家经济腾飞,地质行业迎来发展良机。学院独立建制后,人才引进、招生培养皆步入良性循环。”如今,学院不仅汇聚院士与青年才俊,教学科研条件亦显著改善。张老师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须铭记前辈的功绩,亦须清醒认识到:前路仍长,发展空间依旧广阔。”

    最令他欣慰的地方,莫过于师资力量的增强与办公环境的提升。“我们如今拥有独立大楼,更有众多良师汇聚,这是学院最为宝贵的财富!”

图:张澄博老师与学生的合影

 

寄语学子

    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起点,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谋划布局学科增长点,不断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分工合作,共同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发展推动得更好。相信大家在学院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也会得到共同发展。对学生来说,希望大家要珍惜大学时光,要把有限的时光抓好用好。祝福大家学有所成!

——张澄博

 

 

整理:张耀中
编辑:熊黎 王志华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