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丁汝鑫:解密地质构造的时间密码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走近学院副教授丁汝鑫,去了解构造地质学的魅力。
老师简介
丁汝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构造、地貌、矿床、油气勘探等方面的应用。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在Gondwana Research、Catena、Geomorph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及多个软著。
科学研究
丁老师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注重低温热年代学领域的方法研究。通过温度历史的恢复,定量重建地表的侵蚀过程,恢复地貌演化、反推构造活动、研究矿床保存条件以及油气的成烃成藏过程。他擅长将计算机及数学融入到地质学研究中,开发算法,编写程序,长期坚持方法研究、坚持原创。一谈起自己的研究,丁老师就很有激情地跟学生分享,不知不觉也让大家感觉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快乐。老师常说,通过学习构造地质学,可以使自己看问题更加宏观,心胸和视野也更加宽广。
人才培养
老师常说,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项传授技能与涵养精神的事业。在教学实践中,丁老师提出“新、懂、趣、用”的教学思想,即保证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听懂,把复杂理论尽量凝练并形象化;教学方式上尽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延长;教学目标应学以致用,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丁老师提出通过地质填图培养宏观思维的教学方式,即在地质填图实习过程中,通过构建结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团结协作以及着眼未来等六个步骤,逐级搭建宏观思维的架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累积、个人的角色及行业的发展等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方面,丁老师根据多年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经验提出五步走的教学方略,即通过因人设题、计划详尽、有样可学、不断鼓励及耐心对待等方法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兴趣点精准设置研究方向、准备详尽的研究步骤及进度安排、让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从事研究、耐心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研究主动性以及优秀的专业素养。
地科情缘
丁老师常常谈起2009年初入地科的经历,他感觉十七年前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他记得刚来时,地质系很小,亲眼目睹了学院一步步的发展,一步步的提升。这个过程真的很不容易,领导、老师、同学还有校友都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老师不禁为亲历整个过程及目睹地科腾飞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寄语学子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年轻人就应该抓住时代的浪潮,有一股冲劲和锐气,攻克学科发展的瓶颈,为地质学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咱们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希望将来大家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再创下个百年的新辉煌!
——丁汝鑫
采访:李旦欣 武成飞 罗家丽
汇总整理人:桂婷
编辑:梁诗欣 马小玥
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