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 陈双双:深耕火山学研究,探索地球深部过程

发布人:黄荣 编辑:熊黎

    【编者按】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期《我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让我们走近学院副教授陈双双老师,感受她如何从火山学领域走向中大讲台,以探索之炬,照地球深时。

 

老师简介

 

    陈双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青年编委。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专题负责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地球深部物理”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参与编写由中山大学教材建设类项目资助的《晶体光学校本教材》。主要从事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研究。

 

科学研究

 

    西太平洋俯冲带的俯冲模式和构造演化历史非常复杂,因位于板块汇聚边缘且构造活动活跃,所以西太平洋俯冲带常发育着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陈双双老师主要从事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研究,以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的原位微区分析为研究手段,以东北亚地区、西太平洋边缘海(日本海、南海)、西太平洋洋壳为研究对象,三个研究内容紧紧围绕“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研究主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详细地阐明了西太平洋俯冲板片对东北亚和边缘海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影响,促进了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的研究进展。在上述领域,老师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获到了同行学者的高度认可。

图:陈双双老师参加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教书育人

 

    陈双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不仅体现于在校期间的悉心指导,还存续在毕业后的长久关怀。陈老师通过对学生学术志趣的早期激发和扎实培养,夯实了同学们对学术热情。在她的培养下,学生们在学术深造、国家需求、专业服务等多元路径上有着卓越的表现。

    陈静从硕士生成长为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吴多阳毕业后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张文静毕业后任职于MDPI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其对交叉领域的适应能力较强、国际化视野较为开阔。

图:陈双双老师湖北实习与同学们合影
图:陈双双老师与同学们
 

火山野外考察

 

    每一次火山野外考察,都是一次与地球深部对话的旅程。站在火山口边缘,触摸那些曾炽热奔流的熔岩痕迹,不仅看到地质历史的磅礴,更体会到科学探索的初心。火山岩的产状、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解开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钥匙。例如,在东北亚火山带,通过观察火山渣锥的形态和碎屑成分,能推断俯冲板片脱水熔融的深度与机制。

    在蒙古高原的火山群,脚下是吱呀作响的火山渣,头顶是呼啸狂风。这些孤寂的火山锥体,见证了亿万年间的板块运动与气候变迁,让人感慨自然之力的永恒。野外观察常带来实验室内无法获得的启发。例如,在南海周边火山区,火山岩与沉积层的关系提示了岩浆活动与盆地演化的耦合,促使大家开始设计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模拟。

    地球科学是一场与时空的对话,西太平洋俯冲带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构造窗口之一,记录着板块俯冲的奥秘与地球深部的脉搏。陈双双老师用地球化学的“显微镜”剖析火山岩的基因,以地球物理的“透视镜”勾勒深部结构的轮廓,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与原位微区分析的创新中,揭开了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的演化密码。

图:陈双双老师参加野外考察
图:陈双双老师在野外考察
 

寄语学子

 

    愿我们既怀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亦持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面对复杂的地质现象,以“俯冲板片”般的韧性向下扎根,以“岩浆活动”般的热情向上生长;既能在东北亚的火山岩中追溯亿万年构造变迁,也能在边缘海的深部过程中感悟微观与宏观的关联。科学的道路从未平坦,但正是那些“强烈而频繁”的挑战(如地震与火山),铸就了探索者坚韧的品格。

    望我们以好奇为舟,以创新为桨,在西太平洋的浩瀚图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坐标。愿我们未来不仅能“阐明深部过程”,更能“引领前沿方向”,成为地球科学新一代的开拓者!

——陈双双

 

 

采访:张璇 麻路昭
编辑:王志华
策划、初审:黄荣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孔晓慧
欢迎投稿:esesnews@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