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野外综合实习 | 神农之行,学有所成

发布人:段建军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同学在10位带队教师的带领下,于7月13日正式开启了为期7天的湖北神农架地质认知实习之旅。

       来到神农架的第三天(7月15日),我们继续向神农顶路线的方向进发,去到了阴峪河大峡谷、凉风垭、板壁岩与太子垭。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组的观察,学习了这几个点位的岩性、地貌及构造成因等方面的知识。

 

 神农架地质实习  

 Day 2 

第一站

阴峪河大峡谷

       第一站,清晨,由丝丝缠绕在松树枝头的雾气快速聚拢进而弥漫覆盖的阴峪河大峡谷,既是高山深切河谷地貌,也可能保留了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痕迹。

       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组的观察,同学们学习了这几个点位的岩性、地貌以及构造成因方面的知识。

 

第二站

凉风垭

光滑断层面上的擦痕与阶步

 

第三站

板壁岩

       板壁岩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高山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于石槽河组的硅质条带白云岩。它是由原海底的白云岩受地质构造作用产生褶皱,又经地表的风化、冰劈与流水侵蚀等作用,最终形成现在的“板壁岩”。

 

       在学习之余,这些秀美山水风光与传闻故事也让我们心旷神怡、充满好奇。有板壁岩的奇峰怪石,金鸡报晓和九龙壁,亦有因唐中宗而得名的太子垭,更有野人出没的传闻萦绕耳边。同学们在游历中增长见识,也拉近了师生同学间的关系。

地科院师生板壁岩大合照

 神农架地质实习  

 Day 3 

关门山的一天

       神农架不仅地质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动植物多样性方面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今天我们来到了离木鱼镇较近的官门山景区实习。同学们先到山上参观了地质馆、植物馆和动物馆等展览馆,大致了解了神农架内的地质情况和动植物种类,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野人馆(没有野人)和大鲵馆,见到了一条近130岁的娃娃鱼。

植物馆的高山植物标本

       本来在大熊猫馆还能看到大熊猫,但是它们因为害羞躲起来了,错过了真可惜啊!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沿途观察了不同的岩性点和构造点,有火山碎屑岩、冰碛砾岩和地层褶皱。在一处攀岩点,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叠层石的由来和分类,如何由叠层石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等等。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硅质细脉与似波浪的叠层石

       当天回到酒店后,于晚上八点在酒店二楼会议室,由王建华老师、杨小强老师、吴世敏老师和黄康有老师为大家提前讲解了在第二天的大九湖线路中将会看到的地质现象。

 

 神农架地质实习  

 Day 4 

大九湖+落水洞

       实习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如诗如画的神农架大九湖景区。在这里,第四纪的岩溶湖泊,多种多样的高山湿地与沼泽及生物类型,是挖掘神农架环境变迁与生态演化的宝库。同学们一起在湖边漫步,欣赏大九湖的映着蓝天白云的湖面。

       在大九湖景区,我们看到了很多老人旅行团,他们有活力的拍照姿势启发了我们的黄康有老师。黄康有老师“婀娜”的拍照姿势,媲美自然的“美人树”,这是高山见宝,抑制不住第四纪环境研究科学工作者无限的热情。

       同时我们还参观并了解了喀斯特地貌中的落水孔,与老师们在这里休息讨论着沿途拍的风景照。

       行程的最后,我们还看到了罕见的平卧褶皱,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测量了产状,研究岩性,快乐地学习知识,丰富野外实习经验。

大九湖合照

 神农架地质实习  

 Day 5 

天生桥景区

       在神农架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了天生桥景区参观学习。呼吸着新鲜氤氲的空气,听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尝试自己看出瀑布台阶与地壳抬升留下的痕迹。

       至此,神农架的实习就圆满结束了。在前后长达一个星期的神农架地质实习过程中,我院学生的野外实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对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大致的框架。

       期间,同学们不仅领略了神农架及沿途的美丽风光,还学习了神农架地区地层的基本划分、了解了神农架景区地质地貌现象的形成过程、并练习了撰写野外记录簿、绘制信手剖面图、测量产状和读地质图等基本技能。

       期待在接下来的宜昌和秭归学习中,同学们能够将神农架所学灵活运用,并有所收获。

图片:第1~3组同学

撰稿:第1~3组同学

排版:李雨珂

编辑:李舒敏 卜萌 

初审:杨小强  段建军

审核:张照

审核发布:何晓钟